在学校中,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校的转型。
——叶澜,2001
【提要】
◆前几年“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中的经验
◆目前教师状态分析(以英语学科教师为例)
◆未来五年的教师发展设想:“三个层次”的追求
◆未来五年的教师发展:十二条建议
一、前几年教师发展经验总结
最开始关注教学,后来发现:没有教师的转变,难以深入改革。于是关注教师发展。其中的经验有:
·结构化的教师发展系统。
教研员、校内的系统,有了,但比较弥散;要把很多活动看作教师发展的机会,如同叶老师所说的校长培训。以后更多的是促进教师日常的发展。
·“中间层次”的重要转化作用。
“中间层次”有不同定义。相对于整个“新基础教育”而言,校长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层次。
对于学校这个体系来讲,教研组、备课组长的理解,将极大地影响教师的观念。如:让一个人带一帮人。
·社会互动学习。
大量的机会:校际、校内的。
·研究性变革实践。
不单单是听课、评课;它的内涵更丰富。这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提炼。
二、目前教师队伍状态分析(英语科为例)
(一)教师队伍已经形成不同的层次
这种层次非常清楚。
第一层次,数量不多,且并非每一学校都有一个。共有4、5个。比较深地理解新基础的理念,而且学会了用新基础教育理念作为工具来分析自己和别人的课堂教学——这就有了自主研究的机制。
第二层次,基本理解了新基础的核心理念,但还缺乏将新基础教育理念作为思想武器的能力。别人帮他分析,他有收获;但不会自己分析。
第三层次,对新基础教育的理解还停留于皮毛状态,如停留于99年的水平。
(二)教师群体活动(如教研组)质量参差不齐
有的可以组织有效的研究活动,可以自己评课。
但有的停留于老好人式的评课,难以坦诚布公的交流。
本土化,表面上说是落实到学校,但实际上最终落实到学科组——这是最基础的基地。
(三)现有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效率有待提高
听课评课、师徒制、某一天开展学习研讨,已有不少途径;但效率还有待提高。
三、未来五年的总体追求
(一)教师个体层面
不大可能做到齐头并进地发展,所以先找出几个优秀的先行者,让他们成为“教师教育者”。
希望为老师们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一组内有5、6人,发展得较好的老师如何进一步,发展得一般的教师如何进一步,需要有针对性的计划。
(二)教师群体(学校)层面
改进教研组的活动方式,更多自主的权力和能力。
还有一个目标,教师群体活动改进,进一步为学校文化创建作出贡献。如一个组内有一种向上的东西。
(三)课题组层面
这是大的项目组,包括各个学校和华师大的成员。
希望形成符合中国特点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措施。这不是华师大这帮人单独能做的。
四、教师发展:十二条建议
建议一:各校对本校教师队伍状态进行分析。
从教师发展这方面,分层次地布局,哪些教师有更快的发展。
建议二: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规划,挑选一批有望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人选。
发展阶段(小金字塔):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可能会更多关注学生信息,但未加以区分)、胜任阶段(能区分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信息是不重要的,哪些信息值得深入挖掘下去)、精熟阶段、专家阶段
这个金字塔也是一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正常分布状况。
希望不要把所有的教师都看作一个水平的。专家型的教师,在中国还是非常少的。
校本培训的一个潜在优势:更有可能提高针对性。但目前的校本培训仍较多停留于泛泛的状态,这就把这一优势给抹杀了。
建议三:分析目前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对其优缺点作出分析,提出改进方法。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理论讲座,短期课程,研讨会,工作坊(包括现场模拟尝试一种教学方案[一种可]),自我主导的学习,听说评课,集体备课,师徒帮带(可以上升到共同体层面,形成更大的制度[制度的意义空间])
·教学日志,教育故事,专业自传,想象(很好的做法,最初从国外得到启发:没上课之前先想象如何教;访问一些优秀教师:上课之前先花十分钟策划板书[设想不同的可能性]。心理学上有一个假设,当你想好一件事后,它会“欺骗”人,引导人的行为),隐喻分析(透析正规语言背后的观念),专业发展规划,教育科研……
建议四:改进学校内部的“中间组织”,努力使之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和改进学校文化的重要力量。
学校组织架构:传统的是三角形的。
行政力量结构:不是三角形,而是倒梯形。校长的力量更大。
专业力量结构:最强的是中间这一块,而非顶上的专业人员。[五角形]
建议五:改进备课过程,加强教学设计,使之成为一项研究性活动。
备课意识很强,往往过于强调坚持预定设计。
实际上,许多设计并非很好。如何使之成为研究过程?
如:明强的英语课(11月16日)
这些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跟学生的生活能够建立起什么样的“有意义的”联系?——中心关联点:breakfast——单词理解,表达机会,交际需要,文化比较,健康生活。
bread, butter, jam, choclate
以前研究课都是activity-led,以前都是唱歌,以前做过的情境market shopping,以前组织过survey——所以,这堂课我就……
若由此找到一条新的备课之路,并为教师所熟悉,那么,他们将会有很大提高:如何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教学。
建议六:改进校内“听说评课”,倡导专题性的此类活动。
日常实践——教师实践——教师新的实践(下次听课)……循环持续
听课人员的理解、判断和评论——教师的理解和自我诠释——教师新的理解
教师实践、听课人员的理解判断和评论、教师的理解和自我诠释,构成一个完成的“世界”,而非单一方面。
其中,“理论或标准”,应该成为教师内化的标准,而非仅仅在外来研究者在场时的标准。
现在清理了一些基本的关系,如师生关系。
每次评课,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每一次抓一个专题,如交际体现得如何,有没有交际需要、交际机会。
如果一个学期可能会一个专题连听三次。
专题可以各个学校自己找。如教学活动的坡度。
建议七:改进校内校外教学观摩制度,为教师提供“教学观摩研究与借鉴框架”。
实践观摩:社会互动学习
[互动、启发:可的前提条件,可比性与启发性,转变条件、思想实验]
现在急需找到一个观摩框架,使教师不限于找亮点;实际上,新基础以前中期评估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框架,以后还可以完善。
如:听课时可以发一些材料,使大家的观摩有一个方向。
建议八:改进教师吸收“外来知识”的途径,增进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shulman,1987)
学科知识;一般教育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育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教育背景知识;教育目的、价值、哲学和历史基础知识
可以此类体系为框架,分析教师的知识结构。
建议九:改进教师教育科研,倡导新的科研路线。
旧的路线:
如上海教育科研1999(5):普陀区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3)将辩论引入课堂。如洵阳路小学周老师上《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启发学生……
这仅仅是描述,尚未开始研究。可以问:为什么?
新的路线:
事件(案例):周老师的一次教学尝试。——分析:这个案例中的教学方法之所以有效,可能是洋它更好地促成了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形成课题“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责任’,以提高教学效率”——研究与初步结论:联系自己经验中的其他相关事件或其他教师的经验,形成初步结论——概念化与系统化:以“赋权”方式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责任”,其他的“学习责任”提高方法:课前复述,小导师制,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与限度——然后循环往复。
建议十:改进师徒制,倡导专业社群的建设。
师傅:知识、技能、情意、智慧,比徒弟都高一点
(mentor)(novice)
中国的缺点:过于依赖一对一的途径;师傅身上的不一定都是好的。
国外:专业社群,组成一个小组。若某一个师傅不负责任,其他人可弥补;同时,有助于徒弟之间的交流。
建议十一:发挥优秀教师“教师教育者”的作用。
职业阶层间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自上而下)教研员——专家教师——不同教师,
要让更多优秀教师承担更大责任。
建议十二:倡导更丰富的、更深刻的教师反思。
急待解决的问题:有反思,没有重建。反思仅仅是“想一想”。
行动——回顾行动——意识到重要问题所在——创造别种行动方案——尝试(行动),这是一个循环。
即使找不到问题,但有此努力,也会有成效。
其他教师在场,录音、录象、学生反馈——都可以促进教学反思
(蒋玉琴整理)
200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