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名师工作室>>李静教师发展工作室>>过程>>文章内容
新竹工作室:音律汇数智,乐章映智辉
记天宁区李静教师发展工作室第二十四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1-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静






为深入贯彻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理念,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教学水平,1月9日上午,天宁区李静教师发展工作室第二十四次活动以线上形式展开。工作室成员相聚云端,以“技术赋能,智慧课堂”为主题,观摩了由郑陆实验小学卞莉月和雕庄中心小学吴冰清两位老师带来的数字化音乐录像课,并共同聆听了局前街小学常超男老师的讲座《做自己的光,照亮成长之路》。

职称与专技的晋升要求是市区教育系统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作为各职级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领衔人李静老师特邀常超男老师分享了她“职称之路”。常老师条理清晰的给老师们介绍了职称评审与专技晋升过程中的相关要求,同时也梳理了以往几年各级职称的申报时间与流程,并结合自身的案例,与老师们分享了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一起探讨大家正面临的困惑。最后,常老师以“但行耕耘,莫问收获;所有经历,皆为成长”与全体教师共勉,鼓励老师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个人价值和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

满满“干货”分享过后,随即观看了两节天宁区音乐信息化评优课的参赛作品。第一节是由卞莉月老师执教的歌唱课《外婆的澎湖湾》,这是一首充满回忆感的校园歌曲。卞老师聚焦《新课标中的“创造”艺术实践活动的三个内容“声音与音乐探索、即兴表演、音乐编创”展开深度学习。通过“漫步沙滩”、“海浪起伏”、“海边寻音”等几个环节,带领孩子们在律动、声势、情境的融合中,利用多感官联动体验音乐的情趣以及台湾校园歌曲的质朴与快乐。歌曲学唱过后,卞老师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同学们用沙画的形式共同编织海边音画,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释放了艺术的潜力,也让课堂更生动、具有开放性。

第二节课是由吴冰清老师带来的欣赏课《蓝色多瑙河》。吴老师运用先进的AI技术,栩栩如生地还原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形象,通过精心打造的“穿越时空”的奇妙设定,带领学生们身临其境般地体验了一场盛大而华丽的舞会。为了增强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吴老师借助听、唱、动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利用希沃互动平台帮助施特劳斯找回缺失的乐谱,绘制奥地利春天的旋律。学生们仿若穿越到金色大厅,沉醉在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之中,亲身感受《蓝色多瑙河》那无与伦比的魅力。这种将音乐与美术、信息学科融合的创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观课结束后,工作室的成员们主要结合围绕“数字化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讨。周卉老师认为两节课都能以大情境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有层次,推进感足;能以任务为驱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李静老师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也为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便利与平台,这项技术是每位音乐教师应该掌握并值得积极探索的,但也不可过分求新而忽略了音乐教学的本质。李老师建议青年教师在日常学习中要多听、多看、多想、多试,在不断地学习、试错中精进自己的课堂。

精研致思,深耕细作于知识的海洋;笃行致远,脚踏实地践行教育的理想。工作室这片充满智慧与希望的园地,如同老师们成长的沃土,滋养着每一颗热爱教育的心田。每一次的工作室活动仿佛是那指引方向的明灯让迷茫者找到归宿,让奋进者更加坚定。相信每一位老师都能心怀梦想,追逐心中那束不灭的光芒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再次出发,在教育的征途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