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天宁区“智慧教育”张芳菲教师发展工作室第六次活动在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翰学小区录播教室开展,成员共同观摩学习课堂教学测评系统下的教学新评价。
本次活动由常州市华润小学朱丽彬老师和常州市龙锦小学陈阳老师执教两节信息课,其他成员以人工经验提炼方式在异域学科角度观课,分析课堂教师行为及学生行为,为后续数据报告分析做研究铺垫。
编码到解码,“信息”翻转新课堂
朱丽彬老师执教的是苏科版四年级上册《从编码到解码》一课。本课以游戏“拷贝不走样”的猜词游戏导入,通过认识机器语言、模拟数字通信中的编码与解码、优化编码三个活动,层层递进,让学生知道数字化通信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在自主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掌握本课重难点,本课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信息科技新课标的核心素养。
陈阳老师的课堂以日常堵车情景引入生活中的编码,让学生有话说,能理解。接着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兴趣,体验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再从生活中编码过渡到计算机中的编码,最后重点讲了编码解码过程中出现的压缩和加密两种形式。整节课流程自然分明,由浅入深,但在课堂把握度方便仍需努力。
主科加术科,“异域”融通跨学科
随后,两位老师分别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说课,工作室成员围绕课堂教学现场观察,分别从语文、数学、英语、信息等学科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并与两位上课老师进行了深入研讨,全学科异域智慧分享。成员们热情地交流了各自的教学心得和创新实践,讨论了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精细化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常州市虹景小学王璐(语文):朱老师以贴近生活的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利用一个个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循序渐进,共同解决本课重难点。陈老师的课堂环节紧凑有序,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丰富多样的互动环节,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都达到了预期效果,说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有效的。
常州市东坡小学毛可欣(语文):朱老师在这节课上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视野,让我对这个信息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堂上的节奏把握得非常恰当,能够合理地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了充分的讲解和实践。这种高效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每个知识点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让我对信息技术充满了期待和兴趣。陈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们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课堂上,经常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常州市香梅小学马琳(数学):第一节课《编码与解码》从一个游戏导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紧接着用生活中“开关和电灯”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计算机语言二进制,然后设计巧妙的编码和解码活动,学生的体验感很好。朱老师还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编码的优化以及体会优化编码的好处。整节课板块清晰,目标明确,学生学得投入,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积累了活动经验,还启发了思维。
常州市正衡中学胡梦蝶(英语):朱老师的课堂,强调思维的逻辑性,逆向性和进阶性,重点在于体会解码和编码的过程,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程序性知识,收获团队活动中的切身体验。陈老师从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出发,逐步深入解释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利用平板设备感受不同类型信息的处理过程。两位老师都运用游戏化教学,让抽象的过程变得适合小学生理解。
常州市青龙实验小学程青(信息):朱老师巧妙地运用游戏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编码与解码的概念。随后,通过一系列互动活动,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在数字化传输过程中文字和图片信息的传递,进而扩展到声音等多媒体内容的传输。朱老师的课程结构条理清晰,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学生掌握。陈老师从日常生活中的编码和解码现象出发,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数字化传输中的编码与解码过程。陈老师通过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激发他们思考:为何要使用编码与解码来传输信息?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还原?编码与解码优化前后的差异……引导学生探究传输原理和意义。
常州市三河口小学黄洲(信息):朱老师以“拷贝不走样”小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理解参与游戏的过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从编码到解码》,为学生了解接下来的新知做好铺垫。朱老师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新知。在模拟数字通信中的编码与解码,以黑白图片为例,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通过矩阵图尝试解码,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规则,从而掌握解码的方法并了解数字化通信是经历编码、机器语言传递,解码的过程。陈老师的课堂,温和有力,以生活中的编码进行导入,如交警叔叔的手势,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导入编码与编码的基本原理,引出计算机中的编码与解码,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了解码过程中的压缩、加密和解密。两位老师都从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做。
当下与未来,“智慧”助推高质量
最后,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学科研训员王伟老师从新课标和新教材切入,对两节课进行高位引领,他指出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结构,理解编者意图并在教学设计中关联核心素养与教材内容。工作室领衔人张芳菲老师也从信息学科独特育人价值角度提出了学科素养培育的实施策略,她肯定了工作室成员在前期活动中的实践与探究,希望大家继续以数据驱动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效果的优化、专业成长的飞跃、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双提升。
自启动以来,天宁区“智慧教育”张芳菲教师发展工作室的成员们在智慧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进步,致力于推动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工作室将继续借数据之力,形塑智慧范式,向高精准课堂和高质量教育奋力迈进。
文:朱丽彬、陈阳
摄:工作室成员
审:张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