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更好地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为他们撑起一片快乐成长的天空,5月22日下午,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第二次班主任“积极心理建设”专题系列研修在越秀剧场举行。本次专题研修邀请了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南京市心理学科教学带头人潘月俊教授为导师,来自集团校的班主任们积极到场学习。会议由朱丽萍副校长主持。
潘月俊教授以“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此次研修的主题,从特殊学生的角度出发,一步一步带领班主任们发现、关注、理解、引导特殊学生,以促进其成长与发展。潘月俊教授用心理学理论,结合鲜活的心理案例和生动的语言,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当前不同类型特殊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条分缕析,层层解剖,直抵源头,找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整个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深度,同时也让与会人员明白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特殊学生的各种现象,放平心态,才能对症下药。
本次活动,让班主任们对特殊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进一步促进了班主任教育管理能力的提升,对此,他们纷纷写下培训感言。
夏天:潘老师通过有趣的实验视频教会我们对孩子要带着好奇,要能看到他们闪光的地方,尤其是对一些特殊学生。现在的孩子更在乎权益,期待参与,强调公平,我们要多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分析问题孩子是哪方面需要得到满足。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处理问题时要注意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观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重视问题症状的正向功能。
盛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与大部分人相异常、与年龄特点有偏差、与现实场景不适应,这三类学生被统称为特殊学生。每个老师心中都有着自己认为的“特殊学生”,但是,潘老师告诉我:越是认定,越是显现,越是注意的焦点,它就越可能成真。有时候,并不是学生特殊,而是我们没有发现或忽视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放大,从而变成了我们心中的“特殊学生”。我们要用加倍的爱、加倍的心思去关心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去教导他们,调动一切力量帮助他们逐渐进步,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材 。
顾薇: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以爱育人,润物无声。面对每一个独特的孩子,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学会蹲下来,去侧耳倾听,去拥抱感受,去并肩行走,只有走进他们的心灵,肩负爱的责任,才能将教书育人注入灵魂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促进学生健全发展。教师要学会发掘、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为学生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体味自我的存在、体会自身的价值。
毛韵婷:特殊学生是个很特别的存在。我们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去对待这些孩子们。作为班主任,我们既要蹲下来主动走进学生内心,也要踮起脚来为他们搭建向上攀登的阶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有效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的爱,胜过千万次的说教,“长其善,救其失,扬其长,促其变。”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与特殊学生共舞,成长学生,成就自己!
陈珂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给学生多一些爱,让爱的阳光温暖他的内心,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吧!
吴沁云: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特别关注和帮助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学生可能就是我们教育工作中所说的“特殊学生”。老师应该从内心真正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并努力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优良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积极向上、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
小得盈满,知足常乐。心中有爱,静待花开。作为一名班主任,只有潜心耕耘,用一颗宽容之心,去理解每一位学生,与家长紧密联系,用心沟通,帮助学生形成稳健的心理和人格,播下理想的种子,才能让学生与阳光同行,不负韶华。
文:马骞
摄:李琳珺
审: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