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科研之窗>>市“十三五”2018年度立项>>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实践研讨>>文章内容
当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相遇——新基础教育“育人价值视野下的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方式变革”全国专题论坛
发布时间:2020-06-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洁

栀子花开,麦黄梅熟,仲夏的热浪已掀起,高考的热潮也在全国涌动。在这全民关注教育的时代和特殊的时间节点,6月8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的组织下,来自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共生体学校、常州市天宁区部分学校及慕名而来的非共生体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共200余人,带着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热情,齐聚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翠竹校区,参加新基础教育“育人价值视野下的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方式变革”全国专题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重副教授、《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师国俊主任、《小学教学设计》主编王冬精老师、常州市新基础研究会会长、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李伟平校长、天宁区文教局教师发展中心张林主任、金东旭副主任莅临本次研讨活动。简短的开幕式上,二实小高鸣鸿副校长简要地介绍了二实小的发展历程和语文学科组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成长与变化。

以导图促思维 提升语文素养

上午是课堂研究,由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陆芳老师和徐洁老师分别执教了两节语文课。陆老师呈现的是三年级基于思维导图的课外阅读分享交流课。课堂上,陆芳老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整本书的阅读收获,在人物的探究中即时构建思维导图,在积累的分享、环境的碰撞中感受思维导图的神奇功能和丰富形态,在读者、作者、教者、学者的多元视角中感悟整本书的内涵,单一到整合、差异到互动、解读到评价,学生依托思维导图合作、交流、观察、思辨、表达……对整本书的阅读走向了多元与丰富,拓展了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孩子思维导图作前思、作后改的好习惯。

徐洁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总结拓展课》。课堂上,徐老师秉持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多向互动交流学习收获。聚焦单元说明性文本的表达特色,引导学生提升语文学科中梳理、提取、建构、分享信息的能力。学生从课前对思维导图的点赞评赏到课堂上对思维导图的分享碰撞再到具体片段用思维导图来表现和表达。课堂上,思维导图成了学生学习的工具、交流的平台,而依托思维导图来提升学习效度也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两节课,依托思维导图,通过“学、创、评、改、用”真正将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交流为土壤 绽放智慧火花

课后,两位老师分别谈了自己在备课过程中的感受和疑惑。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金东旭主任和5位生态区的老师分享了自己听课后的感受,以及对思维导图如何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建议。区教师发展中心的金东旭主任充分肯定了两节课的研究价值和学校取得的成果。觉得在这两节课中,能够看到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价值,作为学科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较短时间内比较完整地呈现每位孩子的思维结果,直观感性地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基于文体而又超越文体的尝试,它又成为互动生成式课堂的转型工具。建议今后研究中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儿童的思维。第二,关注研究工具和学习目标的关系。第三,理清发散性思维和理解性记忆、结构化思维的关系。第四,研究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让课堂呈现更多的即时生成。

《语文教学通讯》和《小学教学设计》两本杂志的主任师国俊老师和王冬精老师也给我们的课堂把脉、引路。王冬精主任认为,思维导图是一项非常好的思考工具,在课堂中师生能自如运用,令人惊喜;在学科能力的提升中,又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育人价值是无限的。师国俊主编觉得思维导图就像是一幅《清明上河图》,立体呈现,每个分支都有独特的思考价值。几位专家的智慧点评引发了在座听课老师的许多思考,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以理论为载体 探究教学新思路

下午的专题报告是一场智慧和精神的饕餮盛宴。围绕专题,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青岛崂山第三实验小学、厦门莲花中学、北京朝阳区兴隆小学四所学校为我们带来了四场专题汇报。

常州第二实验小学的李娟老师以《基于儿童立场的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方式变革》为题,通过“溯源与背景、价值与目标、过程与方法、成效与收获、困惑与问题”这五大板块分享了思考与实践,整体系统又深刻。

青岛崂山第三实验小学姜琳琳老师以《巧用思维导图 助力语文教学》为主题,介绍了思维导图的诞生以及国外的运用研究;通过五大板块:辨析音形,自主识字;梳理脉络,整体感知;分析比对,促进理解;提炼方法,感悟表达;形成支架,说写有物,让我们了解到思维导图如何与语文教学融合。

厦门莲花中学的老师以《当散文与思维导图相遇》为主题,进行了基于思维导图的散文教学理论阐述和基于散文文体的思维导图整体结构的介绍。希望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能从知识本位走向知识构建,从知识学习走向探究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唤醒,从课内得法走向课内外融通,最后将学生培养为一个独立的人。

北京朝阳区兴隆小学刘丽华老师以《为思维助学》为主题,介绍了思维训练的三大导向和三大阶段,思维发展性课堂的五步教学法,让在座的老师获得了理论的熏陶。通过具体可操作性的课堂实例介绍了什么是思维发展课堂以及如何实施。

论坛最后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对此次活动作总结点评:高度评价了上课和评课的几位老师独特而敏锐的视角,真正展现了同一个主题下无限丰富的可能性。李教授还就研究中存在或可能会存在的5个问题进行明确解析,并就如何克服思维导图研究过程中的弊端给予建议:不能为思维导图画思维导图,其根在文本;思维导图需要和内在情感有关联;需要有再生成和再创作的过程;要和新基础理念融合等,对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的未来研究发展指明方向。李教授的发言不断地启发着与会代表们作更进一步的思考。

芒种,是一年收获与播种间快速成长的时节。我们的研究一头连着收,一头接着种。过程中,我们享受着研究的快乐,追求着教育的本真,不断迈向“自然而然”之境。老师们带着启发,带着思考,满载而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