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科研之窗>>市“十三五”2018年度立项>>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让我眼前一亮
发布时间:2022-01-0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洁

李娟老师执教的《婷婷的树》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上用思维导图去梳理整本书的文脉,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至此,思维导图进入了我的视线。

我在李老师的隔壁班,看着他们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有模有样,我也对思维导图产生了好奇。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研读,我们发现:思维导图有着很强的渗透力,粘着力。与任何领域相结合,都会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给这一领域带来新的变革。可以这么说,东尼·伯赞发明的思维导图法,开启了整个时代的心智革命。

那么,思维导图这把“大脑瑞士万用军刀”,作为21世纪全球性的可视化思维工具,与语文学科相整合,是否有合适的土壤呢?答案是肯定的。

激活大脑潜力,支持整体学习   思维导图的构成,与大脑中负责思考的脑细胞,也就是神经元有关系。思维导图模仿脑细胞的无数突触和连接,与大脑思维过程中,神经元在大脑中爆炸性地寻求新的连接相一致。思维导图就是大脑的外在表现,而且是能够通往大脑的无限思维能量库,能激活大脑的潜力,使学生拥有超强的学习力。

另外,大脑倾向于寻找模式及完整,这种倾向叫做格式塔——一种需要通过词汇和意向填充空白以求整体的自然倾向。格式塔理论指出:思维导图能使个人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以整体的,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思维导图能支持整体的学习风格,符合新基础理念下的语文学习讲求整体性的基本原则。

顺应课标发布,紧跟部编教材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母语教育的方向。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多经历、多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而学生的语文实践,主要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思维导图的介入,可以使这三种学习方式实现有机结合,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已进入使用的部编版一至三年级教材中,也能捕捉到思维导图走进语文教学的蛛丝马迹。即将使用的三年级教材,在语文园地二中的“交流平台”,就有了类似思维导图的图形来发散小组的思维;语文园地三的“词句段运用”,除了初具思维导图的雏形外,还有了思维导图的归纳意识。甚至在部编版一年级教材中都能感觉到思维导图的存在。通过解读这些图,我们试图揣摩教材编排者意欲释放的信号:思维导图在不久的将来,将完全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决定在语文学科组内进行思维导图与语文学科相整合的应用研究。在新基础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基于儿童立场的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

价值与目标: 

建构语文学科知识网络   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积累文章语言、勾勒文章结构、感悟文章写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整本书或单元整体学习的梳理,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帮助学生建构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网络。

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正处于思维技能发展的关键期。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升直觉体验、语言表达、观点表达、逻辑表达这些思维的基础素养,而且对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这些个性创新素养也有帮助。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教学,其图像可以自动地吸引眼睛和大脑的注意力,触发无数的联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彰显思维导图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是教育的出发点。当然,也是我们进行思维导图与语文学科整合应用研究的立场与出发点。基于儿童立场的思维导图,最大的特点是富有童心、童趣,且不乏自己独特的见解。基于儿童立场的思维导图语文课堂,表现在因材施教,发展并挖掘个体的独特性。从而做到关注整体的同时,也能够关怀个体,关怀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成长。

目标:1.学生学会依托思维导图深入阅读,并能在课内外阅读中广泛应用。

2.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学生能结构化地认识阅读文本,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3.丰富思维导图下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