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行为诊断与优化研究>>研究案例>>文章内容
《认识毫米》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3-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文君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年级:二年级

班级:二(7)班

人数:42

课题:毫米

学科:数学

教师:谢荟

日期:2021.03

一、教学目标:

   1.在“厘米”、“米”和“分米”的基础之上,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毫米”和“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利用毫米尺较准确地测量长度,能准确读出测量结果。

   3.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再丰富表象,能较为准确地估计长度。并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制定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创造测量非整厘米数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求。整节课学生真真切切得经历分一分、指一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从而逐步形成和深化对毫米的认识。首先通过自己对1cm的细分,明确cm和mm之间的关系,深刻感受mm是比cm更精细的长度单位,为测量和读数提供支撑;其次,组织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用品如:硬币、身份证、银行卡、普通纸等,来建立并丰富1mm的表象,形成较为准确的长度观念。再者还打通语数学科之间的关系,沟通了语文中的“毫”,更深刻得明确了“毫”的意义。

小学阶段,教材共安排了三次有关长度单位的教学。第一次是在二上“厘米和米”的教学,“分米和毫米”是第二次,最后一次是三下“认识千米”的教学,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千米,趁机打通小学阶段所有长度单位,并拓展了十米、百米,沟通常见长度单位的进率。最后和计数单位沟通,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十进制的在数学中的应用。

2.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厘米和米”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找、量、估等活动经验,同时“厘米、米、分米”的知识掌握是今天学习“毫米”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进率关系达成长度单位的进一步拓展和扩充。从三个单位到四个单位,学生很容易将其混淆,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单位之间的大小关系区分,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排序。学习“毫米”的过程,也是长度观念不断建立的过程,要注重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并丰富认识,能找到常用的可参照的生活现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激发需求

 

1.提出问题:工厂要给读者证设计卡套,小胖遇到了什么困难?

2.引发冲突:不是整厘米,要知道精确的长度,你有什么好方法?

3.激发探究: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怎么产生的,和其他长度单位什么联系,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

预设:不是正好8cm和5cm,而是多出来一些。

预设:找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创造厘米没法测量长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更小单位的需求。

 

 

 

 

 

 

 

 

 

 

 

 

自主探究,

感悟毫米

 

(一)创造毫米

1.回顾进率:复习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板书:各单位进率,1米纸带,1分米纸带,1厘米纸带)

2.类比探究:要产生更小的长度单位,把1cm平均分成多少份?

3.自主均分:这节课,我们就自己把8—9这1cm平均分成10份。

4.全班交流:原来在厘米尺对应的刻度线下还标上数据1、2、3,为什么这次我们怎么不标了呀?

5.揭示课题:1cm平均分成10份,每1小格就是1毫米(板贴:1毫米)。这节课就来认识毫米。毫米还可用字母mm来表示。(板贴课题:毫米mm)

(二)沟通进率

1.提出问题:毫米和厘米、分米、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2.及时呈现: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

(三)感悟毫米

1.指一指:形成毫米尺,在尺上指一指1毫米。

明确:1cm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比一比——身体感知1毫米:

借助读者证的厚度,用手来比划一下1毫米到底有多长。

3.估一估——眼力大考验:

(1)估一估:不用尺,估一估1分硬币、光盘、泡沫板、1张白纸,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全班交流:判断1分硬币、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mm的方法。

4.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

(1)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教师举例,丰富感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找1毫米。

(3)泡沫板:估厚度,并读出长度。

 

(4)白纸:

估一估: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mm?

验一验:大约10张纸的厚度是1mm。

拓一拓:2mm几张纸?3mm?40张纸几mm?

 

预设:从小单位到大单位每次乘10,从大单位到小单位每次除以10。

 

预设:10份。

学生利用读书正的厚度将1cm平均分成10份。

 

预设:因为刻度线太多了,挤不下。

 

 

 

 

 

 

同桌互说。

预设: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都是乘以10。

 

 

预设:用手指指太粗,改用铅笔指。

 

 

学生感受毫米的精细。

 

 

同桌估完后说一说。

 

 

预设:排除法。借助读者证比较。

 

学生举例。

 

预设:估计1cm、1cm不到、5mm、4mm。

读数:5小格就是5毫米。1cm的一半就是5mm。

 

预设:2张、4张、6张。观看视频或拿数学书验证。

 

预设:20张,30张,4毫米。

 

 

 

 

 

通过自己对1cm的细分,明确cm和mm之间的关系,深刻感受mm是比cm更精细的长度单位。

 

 

 

 

 

 

 

 

 

 

 

 

 

 

 

 

经历分一分、指一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从而逐步形成和深化对毫米的认识.

 

 

 

 

 

组织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用品如:硬币、身份证、泡沫板、白纸等,来建立并丰富1mm的表象,形成较为准确的长度观念。

运用毫米,

测量长度

 

(一)测量读者证

1.提出要求:有了毫米,自己用尺来量一量读书证的长和宽。

2.组织交流:

(1)沟通长:

提出问题:有8厘米4毫米和84毫米这两种答案,都对吗?

小结方法:原来可以用这样2种不同形式表示长度。

(2)沟通宽:

提出问题:那读者证的宽呢?

趁机表扬:你们会用这2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示读者证的宽度了,毫米让我们测量的也变得更精确。

(二)测量橡皮、回形针

1.提出要求:快速用这2种不同的形式表示物体的长度,并和同桌说说你的好方法。

2.组织交流:

(1)题1:直接出示答案。

(2)题2:回形针长多少?

小结:读刻度的时候可以看比几厘米多几毫米,也可以看比厘米少几毫米。不光读刻度的方法有多种,而且还会用2种不同形式来表示。

 

测量并记录在练习纸的第一题。

 

 

预设:比8厘米多了4毫米就是8厘米4毫米,8厘米=80毫米,再加上4毫米就是84毫米。

 

预设:5厘米5毫米,还可以用55毫米表示。

 

 

 

 

学生互说方法。

 

 

预设:方法1 比2cm多8mm就是2cm8mm。

方法2比3cm少了2mm也就是28mm。

 

 

 

 

 

 

 

 

 

 

 

 

 

 

 

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学习成就感和喜悦感。

纵横勾连,

形成体系

 

(一)数学中的毫

1.提出问题:观察所有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发现?

2.回顾进率,形成体系:补充千米、十米、百米,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进率就是10,都是满十进一。

3.对比沟通计数单位。

(二)语文中的毫

 

和同桌轻轻说一说。预设:都相差10。

学生明确:测量中的长度单位和认数中的计数单位,完全不同的内容,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巧妙的联系。

整体感知测量中的长度单位和认数中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感受十进制的用处。拓宽毫米的应用范围,丰富毫米的感知。

总结延伸,

激发兴趣

 

(一)拓展思考1

1.提出问题:如需测量结果比毫米更精确,怎么办?

2.适时引导:比毫米更小的单位怎么产生?

3.视频介绍比mm更小的单位。

4.完善板书。

(二)拓展思考2

用毫米测量出读书证精确的长度,那能不能用厘米做单位呢?

以后我们继续学习。

 

预设:应该用比毫米更小的单位来测量。微米、纳米。

预设:除以10。

感受长度单位的累积累和细分。

引入长度单位介绍,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毫米

  ×10    ×10    ×10

 ......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

÷10    ÷10    ÷1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