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下午,李霞教师工作室的成员和二实小集团的英语组老师、天宁区英语“互联网+”项目实验校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与此同时,本次活动还进行了网络直播,陕西安康岚皋县王亚菲工作坊成员一同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主题基于“新教学”与“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的应用与推广,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薛红老师参与并指导。
互+技术 助力教学
吴凡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上册Unit7 At weekends的Check out版块。吴老师借助全景平台,恰当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自评和他评的能力。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利用分享圈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并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徐聂鑫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上册一般现在时的复习课。本节课以常州图书馆招募志愿者为题,借助尚学平台,围绕招募志愿者的标准,设计了三个指向主题的学习任务。在任务中培养了学生做事有条理、流利说英语、了解志愿者工作等能力,从书中走向实际生活。教学活动内容设计丰富,数据分析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主题报告 总结经验
接下来工作室领衔人李霞老师带来了“互联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阶性评价的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的主题报告,李老师总结了本学期工作室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高度肯定了在工作组成员活动中的能力和成长。此外,李老师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对数据统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情分析的有效性、指向性、精准性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从理论到实践,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在英语课前、课中、课后起到精细化以及进阶性评价,并肯定了“互+”技术在解决教学问题中不可忽视的地位。
教学研讨 思维碰撞
在教学评课讨论环节,来自工作室的老师们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来自龙锦小学的周甜老师提出教学活动应该以大背景作为依托,教师活动要以大板块来进行呈现。来自华润小学的赵灵芝老师认为互联网结束创设了生活情境,是学生可以在情境中运用语言,巩固已知,加强了生活与学习的联系。来自青龙小学的杨柳老师提出情境、问题、活动三者应在英语教学中有机结合。来自紫云小学的吴洪菲老师认为两节课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对教材进行了新的整合和加深,“互联网+”在课堂中的呈现也越来越自然和适切。来自二实小的朱小云老师非常欣赏数据资源收集包,教师设计的二次联系巩固与提升资源包,为学生跟进式学习提供资源。
高位引领 总结提升
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薛红老师在活动最后高位引领了活动主题,提出了“互联网+”课堂下,英语教学的评价从经验型走向了数据型,评价数据更全面,更真实。此外,教师评价策略也进行了向嵌入式,伴随式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薛老师也对技术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提出,在“互+”课上,教师角色的变化也启示了日常教学,教师的身份应该更趋近于一位“主持人”,负责组织、推动、鼓励和启发,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提点作用。薛老师还启发老师们对“互联网+”课堂进行思考:即技术虽然能提供数据,但是否能继续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果不能,教师应该通过设计怎样的活动来方便处理?
两地连线 同研共长
陕西岚皋县王亚菲工作坊的成员们全程参与了本次网络教研活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让距离不再是教育沟通的阻碍,是“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研究与推广的新途径,为区域间教师研修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借助工作室的活动,教师们得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