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行为诊断与优化研究>>研究案例>>文章内容
古诗文诵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5-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配置员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年级: 六年级

班级:5

人数: 48

学科:语文

课题:古诗文诵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师: 芮艳

日期:2021.5.19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

3.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感受诗词的魅力。

二、制定依据(后不要冒号,加粗)

1.教材分析

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王观的一首送别词,描写了春末时节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词中以活泼的笔调、巧妙的比喻、俏皮的语言,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2.学生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词略有了解,对词的特点了解不够全面,积累也比较有限。但是对古诗的积累比较丰富,也掌握了一些古诗的表现手法,能通过诵读诗句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居中,不分开)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3’)

背诵送别诗名篇

背诵积累的送别诗

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情境。

开放式导入

(2’)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与唐诗并肩的另一种文体——宋词。你了解宋词吗?

2.介绍宋词的特点,学习词牌名。

3.请背诵积累的名篇。

4.今天,我们来学习王观写的一首送别友人的词,去体会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板书题目,齐读,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题目。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

5.简介作者。

1.学生自由交流。

2.了解宋词的特点: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3. 背诵积累的名篇。

4.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从了解词的特点开始学习,使学生把旧知和新学结合起来,激发学习的兴趣。

 

(30’)

一、初读词文,读通读顺,理解大意

 (12’)

学生自读诗词,准字通文

指名朗读,读出节奏,边读边思考诗词的大意。

词中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从哪里读出来的?

点拨:词的上阕描写景物有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了水和山的优美姿态。

点拨:这两句词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交代了行人的去向,这是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自由朗读词的下阕,与同桌交流词的意思:才送走芬芳消歇的三月暮春,又要送你归去。如果回到江南赶上春光,千万要与春光住在一起。

1.自读诗词。

2.读出节奏: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交流:水的特点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的特点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交流:要问朋友你此行将去哪里?哦,是那青山簇拥间,秀水盈盈处。

5.自由读下阙,同桌互说词句意思,指名汇报。

在指导朗读中,不直接给学生以朗读技巧上的指导,而是通过正音、划分节奏等诵读要领,并在不断朗诵中引发学生对词的思考,将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效果更加明显。

 

二、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18’)

1.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学生齐读词句,根据对词句的理解,想象画面。

(2)指名说读了这两句词后的感受——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之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的山峦,也似乎是她紧蹙的眉峰,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眉眼盈盈”:既写了江南山水,同时也写了友人要见到的人。这样写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

(2)词人在这里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巧妙地表达出了惜别深情。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这两句词所写的内容与上阕有什么不同?(由写景转而叙事,正面点明送别)

(2)词人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朋友,此时,词人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我们来了解一下王观当时的生活状况,你就能理解了。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指名读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句词与下阕的前两句词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和春住”有什么深刻含义?

是对友人真诚祝愿,希望友人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

1. 读第一句,用“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来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运用风趣的笔墨,把送别时所见的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示出了特别的感情。

2. 读第二句,思考“眉眼盈盈处”指什么?(一是紧承上文,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让人不禁联想到友人的亲人倚栏盼归的情态。)

3.读第三句,体验诗人心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词人连用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将词人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

4.读第四句,体会情感的不同,从哪里感受到的:不写离别的愁苦,而写对远去的友人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祝福之意。

5,体会“和春住”深刻含义。

 

 

 

 

 

 

 

 

 

将文本的学习与背景介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逐渐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

 

(5’)

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2’)

1.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别具一格的词。

2. 学生自主背诵诗词,配乐背诵。


作业

设计

1.  引导学生搜集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2.  了解其他词人和名篇。

拓展阅读,增加积累。

板书设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