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科研之窗>>市“十三五”2018年度立项>>“数学活动课程”校本开发研究>>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12-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曹莉萍

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思考与实践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曹莉萍

摘要: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曾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可见活动对学习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将从数学活动课的意义、数学活动课的特点方面出发,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意义;特点

数学活动课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的空间。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数学情感大有裨益,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意识。

一、数学活动课的意义

小学数学活动课已列入课程计划,并强调学科与活动课相辅相成。学科课程强调知识和技能。但孩子的差异客观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仅靠学科课程是不够的。活动课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生在动中学,在玩中学,在交流合作中学。因此活动课是学科课程很好的补充和深化,不仅能体现数学课程的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彰显数学的生命力,有效促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二、数学活动课的特点

数学活动课既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既要源于教材,又要宽于教材。不仅题目有趣,形式新颖,还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因此,活动课要具备以下特点:

1.活动性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是数学+活动构成的课堂。“数学”两字要求活动内容要紧紧围绕数学问题展开,“活动”两字指出数学研究展开的形式和一般的数学课堂不同,要通过动手操作,动嘴讨论,动脑思考,要调动全身的各个感观参与到数学研究中去。最终实现学习形式“活”泼,学习方法灵“动”。学生通过活动课扩大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拉近与数学的距离,形成数学的解决问题意识,进一步培养兴趣和创造力。

如,一年级上册复习整理时,学生感到排队问题困难较大,所以增加了一节20分钟的数学活动课。














 


 

 

 

 

 

 


第一层次,复习旧知。创设排队情景,数一数一共有几人,谁排在第几个,复习几和第几的知识。第二层次,活动释疑。出示问题(1),小组内自己想办法解决,允许下位。课堂上,有的小组动手摆学具,用圆片或正方形表示排队的小朋友;有的小组画图;还有的小组提议可以让小朋友上去排队,还原问题情境。在排一排、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清晰解决问题的思路,抽象出了算式表达。第三层次,拓展延伸。出示问题(2),学生在前一个活动中感受到画图兼具简便和形象两大特点,大部分采取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第四层数,总结提升。对比问题(1)和问题(2),组内交流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算总人数,都要用部分数加部分数得到总数。排队问题比较复杂时,都可以用画图法解决问题。不同点:数人数时,如果没有数自己,记得要加1;如果重复数了,就要减1。

2.趣味性

数学活动课要富有趣味性,这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活动课力求有趣、新颖,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全程参与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也要丰富多样。如果活动内容本身不具备趣味性,那就要依靠教师创设有趣味的问题情境,新颖的活动形式设计,增强趣味性。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如,一年级上册,学生学完“认识10以内的数”后,把数字书写和美术学科综合,于是有了一节数学活动课——《数字创意秀》。小朋友们课前找资料,课上拿起画笔,发挥想象力,一个个当起了小小设计师。小朋友们的创意火花一个接着一个地迸发出来,作品充满童真童趣。通过这个活动,小朋友们和数字之间的距离变近了,感情变深了。




































 


 

 

 

 


3.异步性

数学活动课对学生的要求是弹性的,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考”优秀、人人过关,而是允许学生起步不同,效果有异,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吸纳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更好的发挥各人的主观能动性,各显其长、各尽所能。

如,我校五年级数学组对“莫比乌斯”环展开研究。课始抛出问题:如何将一张有4条边,2个面的长方形纸条变成只有一条边一个面的神奇物体?在交流讨论、动手操作中生成了莫比乌斯环。再次抛出问题:如果沿着中间剪开,会产生什么?如果沿着将宽三等份的两条线剪开莫比乌斯环,情况又会怎样?老师将平板运用于课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操作工具,还利用网络为每个孩子提供了指导操作的视频链接,给每个孩子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观看视频,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如果谁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调整视频播放速度,也可以反复回看视频。整个数学活动没有统一步调,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展开数学活动,所以个个研究得兴致勃勃、积极投入。从课后孩子的收获反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个孩子都获得了独特的学习体验,促发了孩子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4.探索性

活动课本质上是一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体验为基础。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是依靠老师的一味灌输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并自主探究,教师只是当好参谋、顾问。在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还要让学生注重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能主动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不是依靠别人,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在交流中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

如二年级学生对“七巧板”的探索,学生4人一组,自主探索,从简单的2块拼起,到3块、4块……一直到7块,同组之间还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常见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都轻松拼出,还能拼出其它各种各样的图案,有机器人、松树、狐狸、猫、房子……孩子们甚至不满足自己手里的一副七巧板,组内同学更是用多副七巧板,在思维的碰撞下,一起合作,拼出了更为丰富的图案。更有的孩子们并不止步于课堂的活动,数学和美术的结合,创造出了一幅幅更生动的作品。

 























 


 

 

 

 

 


开展数学活动课,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孩子们自由探索、自由发现、自由创造提供时间和空间。活动内容可以是书本内容的拓展、补充和升华,甚至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开阔了眼界,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有效促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倪书梅.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2(12):22.

【2】赵永忠.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18,286(32):37-39.

【3】赵开毅.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点体会[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000(005):P.199-19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