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科研之窗>>市“十三五”2018年度立项>>基于“乐·动课堂”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体育青年教师教科研入门必备的三项基本能力
发布时间:2020-12-0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钱亢

体育青年教师教科研入门必备的三项基本能力

——以常州市天宁区小学体育钱亢工作室为例

                  钱亢(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213017)

对于一个立志走专业发展之路的青年体育教师而言,能否顺利迈进教科研之门非常关键。教科研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要有他人引领和锻炼的平台。常州市天宁区小学体育钱亢教师发展工作室有11名成员,平均教龄3.5年,工作室成立之初多数成员没有发表过文章,没有上过市级公开课,也没有教师称号。随着工作室研究的展开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成员1人获省基本功一等奖、1人获江苏省小学评优课一等奖、16人次在区基本功、优秀课评比中获奖;开设公开课228人在五级阶梯晋升;省级以上发表论文18编撰出版了23万字的《学科·育人——体育1-6年级》。本文以工作室的成功经验为例,介绍青年体育教师教科研入门的三块“垫脚石”。

一、第一项能力:开口说,用语言推动思维品质的提升

现象: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注重写作能力而忽视语言表达能力,很多青年体育教师不敢说、不会说、说不好。

解析:体育学科教学要求“精讲多练”,教学语言以短语为主,久而久之影响了体育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另外体育教师在公开场合表达的机会不多,个别教师阅读面较窄,因此形成了不擅表达的情况。

措施:“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本工作室着力培养成员语言表达能力,推动他们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而打造“能说会道”的体育老师。

1.微讲座

“微讲座”是本工作室的特色活动,安排一名成员进行5分钟的“微讲座”,内容以教育教学、竞赛训练、理论导读、学习心得等为主,要求结合PPT脱稿讲解,图文并茂、观点突出、语言流利、表达清晰、自信大方。领衔人会组织全体成员对讲座质量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虽然微讲座只有5分钟时间,但成员为此要精心准备,需要查阅相关理论,收集典型案例,在潜移默化中开展了研究工作。为了完美呈现,每个人都会提前演练语言和表情动作,有的成员还请语文老师进行辅导,确保讲座质量。

2.主持研讨

工作室的研讨活动较多,为了锻炼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本工作室不定期把研讨的主持任务交给成员。担任主持人的成员势必认真准备,提前按照研讨主题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讨论话题,并要现场记录、提炼发言者的观点,把控讨论的节奏,引导成员通过讨论揭示教育教学本质的问题。

因此,主持研讨能很好地锻炼成员的口才,促使他们转变角色,从被动地“听”到主动地“说”,帮助他们开启研究之门。

    3.现场评课

评课是日常教研活动最常见的方式,很多青年教师评课的时候随意性大,关注点状的现象,缺乏评论的深度。本工作室要求成员结合工作室研制的观察量表,以三种模式评课,做到有礼有度、有理有据。

1)用数据说话

工作室要求在观察课堂时分工合作,有人专门统计学生的练习密度,有人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有人观察教师的教法应用……在评课的时候,用数据说话,并在数据背后分析原因,把教学好的方面和不足更理性地呈现。

2)提炼关键词表达

    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准确表达观点,本工作室倡导成员锻炼现场学习力,听课时围绕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风格、教法学法应用等仔细记录并提炼关键词,评课时围绕关键词简单明了又突出要点,避免泛泛而谈。

    3)分析预设与生成

体育课堂教学倡导“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本工作室建议成员在评课的时候,基于教师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教学亮点和不足,并分析预设有没有达成,哪些没有达成,是什么原因;生成的资源有没有被利用,利用的效果如何。这种分析需要听课者全面地理解课堂,了解设计初衷,并快速准确地找到现象背后的原因,考验评课的功力。

二、第二项能力:动笔写,借写作促进理论素养的提高

    现象:写作是体育教师的软肋,很多体育教师怕写论文、不会写论文、论文质量不高,在专业发展中备受困扰。

    解析:造成体育教师不会写论文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写作基础不扎实,有的是总结归纳的能力不足,还有的是不愿意动笔练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入职后,教师论文撰写的培训效果不理想,偏重撰写的技巧培训,忽视了日常的积累。

措施:青年教师撰写论文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长时间积累和磨炼。本工作室把阅读和写作融合在一起进行相关培训,让“上游来水”充沛起来,撰写论文才水到渠成。

    1.阅读分享

    读和写是“摄入”和“付出”的关系,没有阅读这个“上游来水”,写作就会变得干巴巴。因此,工作室开展多元阅读,一是纸媒阅读,要求成员阅读《中国学校体育》《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等期刊,学习文字表述的特点,做好摘抄工作;同时要求阅读《读者》《青年文摘》《译林》等人文杂志,涵养语言文化,丰富人文素养。二是电子阅读,利用碎片时间,广泛阅览与体育相关的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三是视频学习,包括“学习强国”“教学新时空”“名师空中课堂”“一师一优课”等课堂教学视频和专家讲座。阅读后要截图或拍照分享到工作室群,并进行讨论,重点要学习他人文字表达的方法。笔者认为为避免阅读流于形式,只有通过讨论才能促进阅读“入眼、入脑、入心”,分享才能获得更多共鸣。

    2.写作拓展

“写”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笔者认为通过多种题材的写作能提高“写”的能力,继而提高论文的品质。本工作室拓展写作的范围,除了论文,还要学习撰写案例、课题、新闻、教学反思、计划总结、教学设计、读书心得、课堂诊断报告、随笔日志等多类型文稿。写作的时候要关注文章的结构、表达精确和遣词造句的规范,可以模仿他人的写法。每次领衔人都要及时点评和给出修改意见,虽然工作量大,但通过“大密度”的写作训练,成员对文字的运用逐步熟悉起来,进步明显。

    3.限时完稿

青年教师日常教学和训练任务繁重,作为工作室成员还有额外的研究任务,要撰写各类文稿的确有难度。但笔者认为很多时候要趁热打铁,不能拖延,更不能找客观理由马虎对待。因此对成员提出限时完稿的要求,不同的文稿有对应的时限要求(见表1)。限时完稿的好处就在于迫使成员集中注意力,充分利用时间专注于写作,思维、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就提升了。

1:本工作室成员文稿撰写限时对照表

题材

课题

论文

计划总结

案例

新闻

课堂诊断

教学反思

随笔

字数

10000

3000-5000

1000-1500

1000-1500

800

300

300

自定

限时

2周

1周

3天

2天

1天

当天

当天

当天

、第三项能力:用心磨,让课堂触发教学经验的更迭

现象:很多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会囿于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或者照搬书本经验,导致教学果步不前,缺乏时代新意。

解析:很多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会参考应用老教师的课堂经验,在课务繁忙的情况下只求顺利上完课,久而久之失去探索新经验、创新新技能的意识,教学能力提升缓慢。

措施:教学经验的确需要传承,但不能原地踏步,教学技能和智慧在磨炼中提升。课堂教学是教科研的主阵地,本工作室积极动员成员离开“舒适区”,以磨课的方式,促使成员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新经验。

    1.磨教法

技多不压身,体育教学除了讲解示范等基本教学方法外还有很多好的方法手段需要掌握。本工作室要求成员熟练掌握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法。比如某位成员在二年级上前滚翻,在三个平行班分别用情境教学“西瓜虫旅行记”、分层教学“分腿滚翻-蹲撑滚翻-连续滚翻”、游戏教学“谁来帮我收苹果”来开展教学,其他成员通过他的教案、课后反思、视频片段来点评课堂。另外,工作室以“同题异构”的方式就一个教材应用不同的教法开展教学,以此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四年级跨越式跳高,两位老师一位创设“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情境教学,另一位利用轮胎作为底座设置不同高度开展分层教学,教学效果较好。当然,一节课应用的教学方法会是多样的,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情灵活选择,在不断的磨炼中成员的教学能力提高了。

2.磨组织

教学组织能力是一个优秀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高效的组织是确保练习密度、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本工作室重点磨炼成员基本的课堂组织能力,首先在教案中设计练习队形、队伍调动路线,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课堂各个活动的衔接、流程、走位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进行专项诊断,观察成员的队伍调动、口令指挥、讲解示范面、学生展示与评价、教学环节过渡等实践操作,提出改进建议,引导他们做到口令简洁、调动清晰、快速高效。除了常规的课堂组织,工作室围绕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对教师课堂组织提出相应的要求(见表2),这些组织方式以及具体的组织流程是需要不断磨炼和积累经验的。例如在开展自主式学习时,并不是散点“放羊”让学生自己练习,而是要事先设计学案,课中集中讲解练习重点和评价标准,划定学练区域,提示安全事项,然后再开展自主学练,教师要不断巡视指导,结束后要组织展示和点评。通过反复操作,成员逐渐掌握多种课堂教学组织方法。

2:三种学习方式下的体育课堂组织实施建议表

内容

实施前

实施中

实施后

自主式学习

1.设计并分发学案

2.强调学练重点和评价标准

3.划定学练区域与安全教育

1.巡回观察

2.帮助与纠错

3.关注边缘学生

1.集中点评

2.组织学生展示

3.评估学习效果

探究式学习

1.设计探究主题

2.组织讨论,明确探究目标

3.提供探究工具和器材

1.巡回指导

2.帮助与点拨

3.关注思维深度

1.集中展示

2.归纳总结结论

3.表扬与鼓励

合作式学习

1.明确任务与目标

2.分组和组内分工

3.划定活动区域

1.巡回指导

2.协助组长管理

3.关注成员参与度

1.组织分组展示

2.点评合作效果

3.表扬典型人物

    3.磨风格

一个优秀教师往往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而教学风格是伴随着教师专业成长逐渐形成的。教学风格没有好坏,只要适合教师自身特质,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体现教师风采就可以。本工作室注重成员教学风格的打造,根据成员的性格、语言特征、技能储备、学校资源、课感等,不断引导和帮助其找到发展方向,总结提炼出幽默风趣式、童趣亲和式、热情奔放式、沉稳老练式、理性大气式等教师风格类型。为此,工作室让成员学习代表“苏派体育”的倪晨瑾、陈大宁、曾娴、杨薇薇等名师的课堂;学习“千课万人”的课堂、全国中小学体育优秀课评比的课堂;学习SPARK、KDL等教学视频,向不同教学风格的名师学习,拓宽教学视野。在工作室磨课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强化成员好的做法,肯定他们的表现,帮助其形成教学风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