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背景一:践行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责任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指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同学们都得到倾心关爱和真诚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同时,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背景二:传承与发展、辐射与创新的要求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在“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专家的引领下,形成了创造校园新生活的意识,成功申报常州市基础教育学校品质提升暨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新竹娃”活动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实践研究》,而《新晨会》校本课程、四季系列活动、七彩童年、新竹服务公司品牌项目等的研究,展现出了班级生活内在的丰富性,儿童立场与充满创造的新实践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也显露出一些问题:随着集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鲜力量的不断加入,因为不曾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虽说在文化中不断浸润,但年轻班主任班级日常生活研究的自主意识、问题的聚焦意识、开发资源的融通意识等方面亟待加强……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用好集团原有的丰富的研究资源(包括人和物),另一方面将创建班级日常新生活的研究意识和状态传承辐射到区域更多学校,带动更多年轻班主任,在研究中逐渐形成班级日常新生活的整体架构,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背景三:班级日常生活的工作现状的需求
课题组长成立天宁区班主任发展工作室,成为领衔人,课题组成员也是工作室成员,成员们几乎都是刚刚入职或者工作几年、来自天宁区不同学校的青年班主任,蓬勃有朝气,但是面对日常班级生活的纷繁复杂,年轻班主任们会处于凌乱无序的状态之中,班级日常生活常常被简化为对学生的管理,班主任缺乏对班级建设之教育性的明确认识。针对学生在班级中的发展,班主任又往往以强势的团体心理辅导、知识教学、行为训练为载体开展工作,这些行为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班级生活的质量不高,极大降低了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品质和学生的生活品质。班级日常生活所具有的丰富、独特的教育内涵,尚未完整、清晰地得到实现,迫切需要致力于班级日常新生活的创建。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文献综述及本课题预计突破的方面
久负盛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克森于1968年出版《教室里的生活》,宣告了对美国学生教室生活研究的开始。后来,他持续开展并坚持进入日常的学校生活实践之中,我们也感受到美国学生的教室生活有着丰富的日常性。他的一系列研究,启示我们去透析日常的学校、班级生活的独特性;而中美学生日常生活的差异,对教育研究理解的差异,和我们已有的研究积淀,也使得我们不可能照搬他的研究成果,而必须自主面对中国学生的班级日常生活。
2014年以来,“新基础教育”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等层面开展了“班级日常生活”持续的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聚焦班级建设改革研究,形成、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关怀生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等文献揭示了班级日常生活的独特和内涵,呈现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力量与灵性。但是我们在阅读他们的文献和实践资料中发现,我们更多可以学习的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各个学校的学生各有不同,如何关照当下学校当下学生的成长状态,还需要开展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设计突破方面:一是性质的改变:尊重学生的意愿,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还给学生班级建设的主动权;二是过程的创生:学生的自主行动,将使班级日常新生活的丰富性变为现实,真实地创造属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三是内容的丰富:需要以长程的视野,关注每一阶段的学生发展质量,力求激发每一阶段学生的潜能。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班级闲暇生活:在“班级”这个特定时空中,由师生构成的特定主体为了获得更好生存与发展的可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班级日常活动的主要构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表上安排的课程学习;二是班级建设,涉及到班级活动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组织建设以及班级与社区(社会)、大自然的交互作用等;三是学生的自主休闲,如课间休息、游戏、交往、自主活动等。在本课题中,我们的班级闲暇生活研究重点指向班级建设与学生的自主休闲生活。
(二)研究目标
1.探究形成新的学生发展目标,形成班级闲暇生活的指导策略。
2.尝试建构班级闲暇生活中的学生发展评价。
3.凝聚一批优秀的班主任工作者致力于班级闲暇生活的研讨,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
1.相关教育理论的文献研究
广泛收集、纵览国内外和二实小集团关于班级生活研究的文献资料,了解本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现状,并与目前工作室各班主任的现状分析进行对比,取长补短,找到研究的突破口和重心。
2.工作室成员校班级建设现状、班级成长需求和成长问题的研究
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专题研讨等形式,采集来自工作室成员校班级建设现状的大量信息,系统梳理班级建设现状,找到班级成长需求和问题的关键点,进行有效研究。
3. 课间闲暇生活的指导策略研究
户外活动、游戏、锻炼能够放松很多压力,基于目前课间闲暇生活的开放性、灵活性还很欠缺的现象,而且没有课间闲暇生活的教育学研究的现状,本课题组将进行课间闲暇课程研究,通过长程系列的课间闲暇课程策划,帮助指导学生度过难忘的每一个课间,丰富校园生活。
课间生活,我们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想法。我们主动建构和生成开发的意识,创造性设计课间活动的方案,不断地充实、丰富课间活动内容,构建课间活动的基本模式,并经常性地进行过程性评价或阶段性小结,形成一套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课间活动操作体系。
我们让学生自主开展一系列课间活动。活动由学生自己支配,自己来把握。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全都给予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建立游戏活动小组,挑选自己的好朋友,可以3人、5人自由组合,自己寻找共同喜欢的活动项目进行研究。课间十分钟,独自一人散散心,放松放松紧张的大脑;背唐诗比赛,享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做几个体育竞技游戏,舒展舒展筋骨;大伙儿在一起,探讨一些新发现,合作互助,做一些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等。
同时,我们组织学生开展 “学科渗透” 活动。如校园环境尽显大自然景象:校园里有各种花草树木;围墙边有各种杂草、 野花;岩石缝隙里有蜗牛、青蛙、蟋蟀、蜥蜴、飞蛾、青虫、蚱蜢……但是, 学生对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不 “见多识广”, 对大多数花木虫草所属的科目、 生长习性、花果季节甚至其名称都不知道。 如果我们把小学科学课延伸到校园及其四周的“自然界”,这是更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科书。
4.假期闲暇生活中活动团的指导策略研究
假期闲暇生活是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区、社会建立起连接的桥梁,将活动作为实现学生闲暇生活重建的具体手段,是必然,也是必需。面对紫云小学孩子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状,2017年寒假伊始,我们以活动团为抓手,招募有能力、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家长志愿者为活动团团长,班主任担任活动导师,开展了将近两年的活动团活动及研究,有一定的经验也有很多思考。在本课题中,我们将继续对活动团进行深入的研究。
5.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研究
目前的班级主题活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团队组织布置的比较多,一般来说,老师只要跟着做就可以了,所以,主动策划班级主题活动的老师并不多见,直接引发了当前班级活动针对性、感染力不强的问题。
我们认为,班级主题活动的策划要围绕学生成长发展的主线,点、线、面结合,回溯过去,着眼现在,预设将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同时,主题策划活动要以“长程”的意识设计“短时”的教育活动,把小的切入点,也就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或需要引领)的问题放在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之中。
“点”基于核心素养,对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培养要求。例如低年级关注健康生活;中年级侧重学会学习;高年级指向责任担当。
“线”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初步形成文明交往、劳动创美、家国情怀等主题的系列活动设计。
“面”是基于学生丰富多彩、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开展活动团系列活动的专题研究,引导学生从班级参与走向学校活动、乃至社区活动。
另外,关于班级主题活动,当前最需要放大的就是活动的节点意义,要凸显做这个活动和不做这个活动是不一样的(活动的基本价值所在),此时做这个活动和彼时做这个活动是不一样的(时效性,学生的当前发展状态和需求),在这个班做这个活动和在那个班做这个活动是不一样的(班级学生群体的独特)。这里所说的节点包括重点、难点的突破、推进过程中的转折点、提升点,等等。例如:拔河比赛第一次获得冠军,第一次失利等。通过活动,放大节点,让学生在真实的班级生活经历中明理、导行、提升并丰富积极体验。
6.领导力培养导向的班级岗位建设研究
班级岗位建设可以通过“岗位设置→岗位竞聘→岗位实践→岗位评价→岗位轮换”全程育人资源的开发,确保“人人有岗位,事事有人做,个个能提高”。
岗位设置需要尽可能涉及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类、知识类、活动类、行为规范类等。岗位的名称不求统一,可以班级为单位个性化操作,但最好与岗位的内容相符合,便于学生主动勾勒岗位形象,形成社会角色的参照。
班级岗位的设置不要一步到位,其动态调整、逐步完善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班级岗位的竞聘,要让学生表达个人愿望,接受同伴考量。
班级岗位实践要注重过程,学生从“做了”到“都做了”到“都做好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有的学生长一些,有的学生短一些,但无论长短都是其他人所无法替代的,需要学生亲自经历,岗位实践重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岗位评价是岗位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岗位实践为基础,同时又为岗位轮换作铺垫。岗位评价,低年段以个体纵向比较为主,中年段可通过分项目标引领评价,高年级则可引入能级目标达成式评价。通过岗位多元评价,学生学会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自己或同伴的岗位工作,获得更丰富的岗位实践体验。
另外,岗位建设过程中同步推进的小干部培养,重在自主策划、过程策略、反思重建等能力的培养,通过日常事务、项目管理和协作活动开展工作。小干部的轮换要形成制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有当干部的经历和体验,以在此过程中渗透公平、竞争、履职、承诺等公民生活的元素。
7.班级日常新生活中的学生发展评价研究
结合学生在班级日常新生活中成长与发展的独特性,我们拟从以下维度来评价学生:创生性行为方式、复杂性思维品质、生成性精神品质以及终身学习力等。
- 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学生的发展只能在实践中得以实现。
(2)班级日常新生活回归学生发展的立场。
(3)通过建设班级日常新生活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4)班级日常新生活回归教育学的语境。
2.创新之处
(1)班级日常生活的理念创新。学生的生命存在于发展需要班级;尤其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学生的学校日常生活,中国学生的班级日常生活更具有典型性和世界贡献。而且,这一视角的转换,是范式重建的开始;与之密切相关的,是我们的研究立场和实践立场,是我们的研究方式与实践方式,是相关理念基础、前提问题、发展空间的整体转换。
(2)中国教育学新资源的创新。班级日常生活成果或班级建设理论,在研究的整体定位、核心概念、基本命题、研究方法论方面,可以对教育学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班级建设领域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及其研究,直接为教育学理论发展提供实践资源、理论资源,构成为教育学发展的直接基础。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的思路与过程
1.准备阶段,完成本课题的申报(2018年06月——2018年08月)
(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对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具体分工。
(2)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
(3)查阅文献资料及材料收集。
(4)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
(5)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状况。
2.实施研究阶段 (2018年09月——2019年09月)
(1)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家庭状况,形成调查报告,建立跟踪记录。
(2)结合班级日常新生活策略和路径研究的子课题,由子课题组长开展相关研究,形成相关融合策略。
(3)总结阶段研究成果,完成中期评估,争取成为市级立项课题。
(4)信息反馈,总结反思,调整方案。
3.深化研究阶段(2019年10月——2020年10月)
针对调整的方案,继续开展研究,特别对未涉及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实现新的突破。
4.总结阶段(2020年11月——2020年12月)
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对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揭示集聚和辐射的规律,总结、提炼创建班级日常新生活的策略和路径的研究,申报结题,撰写结题报告,提交成果鉴定、验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思想、理念研究主要采取文献资料和个案进行比较与归纳的方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充分检索、分析和利用。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研讨等方式了解班主任的认识和班级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班级日常生活重建后对学生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素养塑造等方面的影响。
3.个案研究法。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对某一班级或某一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班级或学生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形成个案报告。
4.行动研究法。本方法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实现教育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行动过程与研究相结合,分阶段总结和反思,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形成和更新观念,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五、研究保障
课题研究有基础:课题组长有着20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而促进班主任工作经验提升的则是一个个课题:主持研究的《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被评为金坛市先进课题组;核心参与省级课题《少先队教育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以及市级重点课题《城市多元化背景下家校教育双向融合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执笔撰写的《“你好,寒假”——主体研究引领下学生寒假生活变革》荣获2017年天宁区优秀主题课程方案评比一等奖,《品一程,冰雪飞舞的童“年”芬芳》在2017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全国班主任论坛中作交流报告。多篇德育论文发表在权威教育杂志上。组长所带班级先后荣获常州市少先队“特色小队”、天宁区优秀学生团队、天宁区活力100班集体。组长本人先后被评为“常州市优秀辅导员”、“常州市优秀班主任”、“常州市名班主任”。
课题指导有保障:本人所在的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是以科研兴校、科研强校而闻名省内外的名校,是“新基础教育”的生命合作校。学校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在教科研领域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课题研究方面,集团多次承担并出色完成全国和省级重点规划课题。郭玉琴校长是江苏省名辅导员工作室的优秀领衔人,对课题组的发展将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抱团发展有力量:本人所组建的区班主任工作室,所有成员都是来自区域内不同学校的年轻班主任佼佼者,他们有活力、有激情、有创新,学习操作能力强,大家致力于提升班主任班级建设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经营有品位的班级生活,提高学生的班级生活质量而团结在一起。
六、课题成员分工及进度
任务分解 | 责任人 | 完成时间 | 成果形式 | |
1 | 相关教育理论的文献研究;制定年度研究计划;建立课题网站,上传相关理论学习资料。 | 程美琴 | 2018.10 | 研究报告 |
2 | 紫云小学学生课间闲暇生活的现状研究 | 陈 婷 宣馨蕾 | 2018.11 | 调查报告 |
3 | 成员校班级日常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 | 戴彩娥 蒋 莉 | 2018.11 | 调查报告 |
4 | 领导力培养导向的班级岗位建设研究 | 杨 萍 荀 霞 | 2020.06 | 案 例 |
5 | 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研究 | 宋 玉 张 虹 | 2019.12 | 论 文 |
6 | 课间闲暇生活的指导策略研究 | 陈 婷 宣馨蕾 | 2019.12 | 校本课程 |
7 | 班级闲暇生活之班级活动团的研究 | 程美琴 陈婧水 | 2020.12 | 案 例 |
8 | 班级闲暇生活中学生发展评价的研究 | 丁 盼 杨 琳 | 2020.12 | 论 文 |
七、预期成果
阶段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责任人 |
阶段成果 | 课间闲暇课程设计 | 校本课程 | 2020.6 | 陈 婷 宣馨蕾 |
领导力培养导向的班级岗位建设研究案例分析 | 案例分析 | 2020.6 | 杨萍 荀霞 陈婧水 | |
班级闲暇生活中学生发展评价的研究 | 案例集 | 2020.6 | 丁盼 杨琳 蒋莉 | |
《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研究》 | 论文 | 2020.12 | 宋玉 张虹 程美琴 | |
最终成果 | 课题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2020.12 | 程美琴 戴彩娥 |
班级闲暇生活研究案例集 | 案例 | 2020.12 | 课题组 |
八、已完成的研究工作
1.本课题组在准备阶段多次召开课题工作会议,制定了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方案,组织组员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学习文献,对课题活动的研究方法、相关指导策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课题组进行了分工,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展子课题申报《创建班级日常新生活之 的研究》,统一子课题研究的规范格式。
2.班级活动团组织形式初探:招募有能力、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家长志愿者为活动团团长,班主任担任活动导师,开展假期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形成了一定的策略。
3.已经完成对紫云小学学生课间休闲的情况调查,并形成问题反馈,反馈如下:
学生无组织、无纪律、无目的地活动、自由散漫、恣意玩耍。
学生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单一、枯燥。
受校园安全和教师拖堂等影响,学生被迫在教室里写作业等。
活动场地、活动器材的限制,高分贝的尖叫成了学校噪声污染,严重影响学生的休息和调节。
有益的传统游戏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承。
4.成员校完成班级日常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