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5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开题论证书
学 科 分 类 小学体育
课 题 名 称 基于“乐·动课堂”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钱 亢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开 题 时 间 2018年10月25日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二〇一六年一月制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2018年10月25日,在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翠小校区会议室举行了市“十三五”2018年度备案课题开题活动,龚国胜、王俊、于纯等评议专家全程参与了活动。课题组长对选题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基础等进行了具体阐述。评议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了具体的指导论证,希望课题组长带领组员把教育理想融入日常实践中,用科学的研究、整体的策划、扎实的推进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 |||||||||||||||||||||||||||||||||||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基于“乐·动课堂”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选题背景 1.基于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由于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学理念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出现了两个状况,一是过分强调体育运动的正规化和专业化,把体育课上成了专项训练课;二是缺乏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目标混乱,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体验,最终导致“放羊课”教学的现象。 2.基于二实小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017年初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第一批加入常州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验行动,成为14所实验学校之一。我校在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体育课程基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整体布局体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实行体育课走班选修。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优化需要具体的、可行的途径和抓手。 3.基于前阶段研究的延续 在“十二五”期间,主持人参与学校省重点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基于课程指导纲要的小学体育教学变革研究》,成为市立项课题,于2014年结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形成《基于课程指导纲要的小学体育教学优化研究》,成功申报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第11期课题(为常州市精品课题培育对象),主要成果是出版了《学科·育人——体育(1-6年级)》,提出了体育“乐·动课堂”的研究。研究获2017年天宁区学校工作“重大贡献奖”,《小学体育“乐·动”课堂教学研究》获常州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人在区教师发展工作室三年来研究上进一步聚焦学科育人,通过打造“乐·动课堂”,围绕课堂实施途径,促进青年教师体育教学观念、模式、策略的变革,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乐·动课堂” “乐·动课堂”是本课题组借鉴“快乐体育”、“体质教育论”、“技能体育”、美国SPARK理念,结合当前体育课现状提出来的体育教学主张。“乐”,包含乐趣、乐学和音乐(悦)三个内涵。“动”包含运动、互动和灵动。运动:“动”是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特点,运动应该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方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质。“乐·动”是以“乐”促“动”、“乐”而为“动”,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离,使体育课堂结构安排趋于科学化。本课题中“乐·动课堂”就是以“乐”“动”为主线,追求课堂的高效和愉悦,形成整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提升体育教学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2.教学优化 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在40分钟内,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而教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能很好的完成。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即教学优化。由于青年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学理念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对体育教学改革带来影响。体育教学优化就要通过观念、内容、过程到方法、手段全方位的质量提升,使课堂教学教育重点从传授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转化为使学生具备和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及方法。 3.“乐·动课堂”优化小学体育教学 本课题通过打造“乐·动课堂”,围绕课堂实施途径,促进青年教师体育教学观念、模式、策略的变革,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课题组成员在“乐·动课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最终在教育理念上认同“乐·动课堂”的价值追求;在教学方式手段上具有鲜明的创意和趣味性,学生喜闻乐见;教学基本功得到发展,尤其在语言、组织、新媒体应用上有发展。在一些列观念和教学行为的优化中,体育课堂教学品质得到提高,实现优化的目标。 三、研究目标 1.整体架构既有乐趣又注重运动强度、技能养成的“乐·动课堂”体系,形成风格鲜明的体育课堂,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解放教师思想,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学习氛围,让课堂更民主、开放、生动、有趣、有效,提炼和总结体育课堂教学优化的策略。 四、研究内容 1.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研究。 2.不同视角下对“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文献研究。 3.“乐·动课堂”优化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 (1)“乐·动课堂”的教学设计研究。 (2)“乐·动课堂”评价体系的研究。 (3)“乐·动课堂”的课堂组织管理研究。 (4)基于“乐·动课堂”的课堂观察研究。 (5)“乐·动课堂”的课例研究。 4.“乐·动课堂”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的评价研究。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小学体育“乐·动课堂”符合当下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乐·动课堂”致力于在趣味性和运动性上做到兼而有之。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出汗”“愉悦”,享受体育带来的运动乐趣。 2.体育“乐·动课堂”是整体的教学体系,包含了教学理念、设计到实施、评价的各个环节,是对日常教学提出的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在开展“乐·动课堂”过程中有了研究的抓手,有了更鲜明的课堂风格的引领,也有符合实际的操作方法,对体育教学的优化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之处: 1.“乐·动课堂”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 体育运动是快乐的事。“乐·动课堂”非常注重学生的多样化体验,让40分钟的课堂活动成为一段美好的生命之旅。 2.“乐·动课堂”彰显体育教师的别具匠心 “乐·动课堂”引导教师成为别具匠心的设计师和教学资源开发的“巧手匠”,磨练教学“新基本功”,其中包括器材功能的开发利用。种种举措都是要让体育课堂教学别具一格、与时俱进,提高教学质量。 3.“乐·动课堂”让国家课程实施有抓手 课堂是实施课程标准的最基层,在校本化实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很多青年教师比较茫然,对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教学的评价都缺乏有力的抓手。“乐·动课堂”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和评价的途径,便于课程的有效实施。 4.“乐·动课堂”开辟新的教师发展路径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相对比较薄弱,存在巨大差异,大多数老师缺少平台和专业的指导。在“乐·动课堂”的研究实践中,不同年龄和基础的教师都能聚焦于课堂教学的研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优化路线。 六、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8.8——2018.10) 主要研究内容: (1)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标》、《江苏省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南》进行深入研读,同时有关快乐体育、课标解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系列文章,对课程目标、教学策略、评价建议、教师发展途径等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2)课题组成员及各自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以及教师教学风、教学水平、学生对体育教学预期的评估研究。 研究思路: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等方法,从而确定本课题的研究起点。 2.研究启动、构建阶段:(2018.10——2019.1) 主要研究内容:“乐·动课堂”下体育课堂教学优化的内容分析。 研究思路:观察分析近年来体育课堂教学发展的特征、指标和成功案例,制定本课题组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需要被优化的对象及内容。 3.研究实施阶段:(2019.2——2020.2) 主要研究内容: 1.小学体育“乐·动课堂”促进教学优化的策略研究。 (1)“乐·动课堂”的教学设计研究。 (2)“乐·动课堂”评价体系的研究。 (3)“乐·动课堂”的课堂组织管理研究。 (4)基于“乐·动课堂”的课堂观察研究。 (5)“乐·动课堂”的课例研究。 2.“乐·动课堂”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的评价研究。 研究思路:重点开展四个维度的策略研究,并以案例研究的方法展开实践研究,以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的课堂行为、风格、教学能力,通过观察、记录、统计、重建,从而积累有效的促进教学优化的策略,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价是否有效。 4.研究总结、推广阶段(2020.2——2020.7) 主要研究内容:1.课题成果总结。 2.课题成果展示推广。 研究思路:通过观察、对比,评价“乐·动课堂”实施情况,提炼策略,为“乐·动课堂”促进教学优化总结经验,推广辐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研读课标;阅读毛振明、于素梅等教授关于体育教学方面的论著;定期阅读《中国学校体育》等期刊;网上论坛等,收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学习资料。对本文的核心概念的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以及后期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指导,查阅大量的文献。 2.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向教师、学生、专家、家长发放关于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教师对体育课堂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等,从而得到本文研究的基础资料。通过实施“乐·动课堂”实施的前后调查,得到学生、家长、同行对“乐·动课堂”的认知、评价和对教师教学水平、风格的评价。 3.观察法:通过观察实施“乐·动课堂”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分析“乐·动课堂”策略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访谈法:与教师、学生、学校领导以及专家等进行访谈,了解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实施“乐·动课堂”后课堂的变化情况,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根据访谈建议调整策略。 5.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的实践操作,践行“乐·动课堂”的理念,在“乐·动课堂”研究的框架下实施教学和研究,并及时总结提炼教学优化的策略。
七、预期成果
本课题组长本科学历,教龄18年,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江苏省首届“教学名师”、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天宁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第十一届“华英奖”得主,“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负责人,该项目被评为全国活力校园体育文化创新奖。工作以来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篇,主持国家、省级课题的子课题3个,主持市级课题1个,评优课获全国一等奖,曾获市、区基本功比赛一等奖3次。本课题其他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都是本科学历,他们年轻有活力,正处在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1人获得江苏省小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人获江苏省小学体育评优课一等奖;2人次获得常州市基本功比赛一等奖;5人次在天宁区基本功比赛获奖;16人次执教区市级公开课;多人参与省级课题的研究,有18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力量。 围绕本课题研究,课题组认真研读了叶澜、白益民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体育教学论》、季浏、王晓瓒《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于素梅《体育教学方法选用技巧和案例》等专著、论文,进行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情况的现状调查研究,既从理论层面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又从实践层面对教师实践知识建构有了清晰的认识。 作为常州市教科研基地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基地,学校校长亲自参与课题管理,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管理和协调并加以工作考核,无论从研究资料的添购、研究设备的购置、研究经费的筹措,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以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本课题主持人是课程部分管教科研的副部长,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管理和协调并加以工作考核。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研究奠基,学校不断拓展和丰富教师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交流平台,定期组织的各层面的沙龙研讨活动,实现智慧的分享与碰撞。学校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把专家请进来,支持教师们走出去实现高质量的思辨和创新。
|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2018年10月25日,《基于“乐·动课堂”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在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翠小校区举行开题报告,论证组通过听取课题组汇报、与课题组交流,一致认为该课题的研究主题是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的内容是解决一线教师实际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为了课题组能更好开展后续的研究,提出如下几方面的建议: 1.关于核心概念。首先肯定的是乐动两个文字之间的间隔号是可以用的,有间隔号着重强调了两者是并存的关系。对乐动的解释中,乐趣和兴趣是不同的概念,有交织也有区别。“灵动”这个概念也要进一步清晰。建议要进一步明确“乐”和“动”的概念,对“乐·动课堂”的内涵解释要进一步提炼,研究要能进一步构建“乐·动课堂”的模式、结构和过程。对于“优化”,也要明确优化的对象。建议要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让学生能在运动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达到健身和健心共同提高的目的。 2.关于研究内容。在研究内容的第三部分容纳的内容太多。建议把几个内容重新梳理和整合。从现状、文献、目标优化、设计优化、组织管理优化、评价优化等方面架构。 3.关于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要时刻把“乐·动”的概念贯穿始终。例如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怎么样的设计能体现“乐”和“动”。要体现灵动,教学设计必须是大框架的设计,不能设计地非常具体,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生成的空间。在教学过程和组织管理中如何体现乐动也需要进一步具体化。
评议专家组签名
年 月 日
|
(一)对“乐·动课堂”概念的变更: 以乐动为主线,追求体育课堂的高效和愉悦。 (二)研究内容的变更: 1.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研究。 2.不同视角下对“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文献研究。 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研究。 4.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研究。 5.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优化研究。 6.小学体育课堂评价的优化研究。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
五、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