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人: 李娟
为什么 |
微课程背景 (问题) |
新课标向我们提出,应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一观点的提出,直指目前语文教育只盯一本教材,只看一次考试的功利现象。回溯语文教育历史,我们发现,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过读“整本书”的思想。然后真正贯彻执行的,还只是一些先行者。 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来说,整本书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空间,只读课本上的文字,阅读的视野受到局限,无法打开。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难以把握。当然还可以帮助学生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同时获得一些阅读能力。 |
是什么 |
微课程目标 |
1.通过阅读整本书,发展学生的语言,锻炼学生的思维。 2.通过整本书的讨论,强健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境界。 |
微课程内容 |
关于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培养 |
|
怎么做 |
微课程实施 (策略) |
【行动1】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整本书的指导,使学生从中获得整本书的阅读能力呢? 对整本书阅读指导而言,叶老有很明晰的指导过程:“包括阅读以前对于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和讨论”。其中有读前和读后的指导,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有指导。 |
【反思1】 对此,叶老还作了更为细致的说明:“略读教材若是整本的书,每一堂略读课内令学生报告并讨论阅读那本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令作关于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至于实际阅读,当然在课外。” 所以我们认为,阅读整本书要从读前,读中,读后三方面入手。 |
||
【行动2】阅读指导从阅读前就已经开始了,“文字浅显明白的,不妨少点工夫,看下去就是。文字深微曲折的,就得精细得解说,周到的剖析,达到透彻了解的地步,才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 |
||
【反思2】“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这都是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的。 |
||
【行动3】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教师可以限定大致的进度,等到读到某个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可以看到学生读的进度,可以通过讨论提示一些方法,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有利于下面读得更好更深入。阶段汇报以后,学生根据获得的经验再读。 |
||
【反思3】等全体学生都读完以后,再次组织交流讨论,汇报整本书的阅读收获。“成本的书分量多,不便在教室里精细讨论,所以教学生根据精读的经验,自己去读。略读的‘略’字表示学生所受教师的指导简略一点的意思,并不是说马马虎虎地读。”要重视学生的自读与自悟,讨论是交流收获,交流经验。 除此之外,“文字最好能读熟”“文字又最好能复习”,交流讨论以后,可以形成文字材料,也可以指导学生再读,读出更多的感受,这样不但能把一本书读通读透,而且可以防止学生浅尝辄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
||
做得怎样 |
微课程评价 (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