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人: 孙敏
为什么 |
微课程背景 (问题) |
进入第二学期,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有所减弱,由于同桌之间已经比较熟悉,容易说小话,做小动作,影响听课效率。另一方面,随着学习要求的提高,对于学生的有序思维、关系表达的要求也更高了,而课堂能够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要提高课堂交流的密度,就必须进一步降低重心,在对组活动中体现生生互动,检验学习效果。 但是,在对组活动中,学生的差异很大,有的组两个孩子都很自觉主动,对组活动就很高效,有的组有困难学生,交流往往是单向的,有的组的孩子比较有个性,不乐于合作,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这互动的质和量。 |
是什么 |
微课程目标 |
提高同桌交流的质量,提升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
微课程内容 |
不同类型同桌的活动状态分析; 不同问题情境下对组活动的需求; 对组活动的评价研究; |
|
怎么做 |
微课程实施 (策略) |
【行动1】 观测当前同桌的对组活动状态,进行人员调整。 |
【反思1】 观察优优组合、优中组合、优差组合、中中组合、中差组合、差差组合这几种同桌的活动状态,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差组合和查查组合,一是不想说,二是不会说,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习的效率更低,学习的兴趣也会更低,因此,我进行了微调,基本消灭了这两种组合。 |
||
【行动2】 观测不同问题情境下对组的投入程度和产出效度。 |
||
【反思2】 1.对于听到的好的发言进行重复、检验一遍的活动要求,学生往往能又快又好地完成。 2.对于开放的问题,如同桌选一个数、编一个算式、提一个问题考考同桌,问的积极性高于答的积极性,但基本能完成。 3.对于思维要求较高的问题,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感觉,放给同桌讨论一下,往往效果不佳,部分学生不知道问题是什么,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思路,也不知道从何想起。 |
||
【行动3】 对组活动的即时评价和阶段评价结合,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结合,活动与作业正确率的相关度评价。 |
||
【反思3】 1.每次活动都会在活动前提出要求,比如声音只能同桌两个人听见,说得又对又快的评为黄金搭档,下课领贴花。 2.活动后用同桌汇报的方式检验活动效果,两人能否默契地进行问答,补充。 3.每节课2-3次对组活动比较合适,少了学生会坐不住,多了就时间来不及了。 4.经过同桌复述、开放练习,学生对一些关键的信息、关系、结论的表象建立比较清晰,思维比较开阔,回家家作也能顺利复述。 |
||
做得怎样 |
微课程评价 (成果) |
一个学期下来,依然有王奕、沈宥廷、陶心醉、刘亦赫这几位同学不会合作,每到对组活动时间就自由散漫,无所事事,同桌怎么催促都没有用,往往只能听同桌说一遍,自己不肯开口,因此明显概念的掌握、算理的掌握都不如同学。需要个别谈话加教师介入。 还有部分同桌开始说完后开小差说别的事情,因此对组活动不能及时收,对教师的单向评价有些麻木了,需要更新评价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