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人: 孙敏
为什么 |
微课程背景 (问题) |
1.学生发展的需要:所带的班进入三年级,可以布置一定的笔头作业,但是如果每天都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基本的补充习题,那么学生的所学所得也就比较局限,不利于学生基于课程纲要指导下整体教学策略的运用,学以致用的数学教育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2.教材提供的契机:本册教材重点是乘除法的口算、笔算,这是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其次,本册教材还安排了千克与克,长正方形的认识与周长,轴对称图形,平移与旋转等适合生活体验、活动探究的内容。 3.课题研究的推进:本学期,区级课题《基于校本指导纲要的作业改革的实践》进入开题、研究阶段,中年级的研究内容就定位在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设计上,作为课题组一员,理所当然要在自己的岗位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
是什么 |
微课程目标 |
1. {C}探索适合中年级的实践活动作业形式。 2. {C}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的兴趣。 3. {C}形成中年级实践活动设计和评价展示的经验,为后续研究推进服务。 |
微课程内容 |
校本指导纲要中作业设计、评价建议的学习。 基于校本指导纲要的中年级数学实践活动作业的设计。 |
|
怎么做 |
微课程实施 (策略) |
1.梳理教材,初定实践作业内容:开学初,根据教材内容,初步确定《千克与克》《轴对称图形》《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三个单元为突破口,进行实践活动的策划和设计。 2.系列设计,放大作业过程价值: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都把实践作业贯穿始终,如《千克与克》单元,每节课前都让学生回家找一找以千克或克为单位的物品,课后让学生根据形成的量感回家掂一掂、估一估哪些物品大约也是一千克,单元结束后布置了综合性的实践作业,也就是去菜场、超市灵活地进行克与千克的估计与换算。 3.评价交流,培养良好作业习惯:评价交流分为课中和课后,课中针对学生寻找的样品,对学生的态度和准确性进行评价,课后收缴的学生作业,都张贴在教室四周,供所有学生相互观摩,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巩固学生的认知。尤其是在轴对称图形的设计中,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既关注对称,有富有童趣。在利用分数的意义设计花圃时,也清楚地反映了学生概念是否清晰,审题是否到位。 |
做得怎样 |
微课程评价 (成果) |
本学期的三次实践活动作业,学生都比较乐意主动地去完成,对量感、概念的建立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也让家长有意义地介入到孩子的学习中,增进了家校合作。也有少部分孩子周末比较松散,作业完成质量比较差,需要个别提醒和指导。 |
附:实践活动作业范例
{C}我买了1千克 ,估一估,大约每个( )克。
我买了1千克 ,估一估,大约每个( )克。
我买了1千克 ,估一估,大约每个( )克。
{C}{C}{C}{C}2.花圃的 种向日葵,剩下的一半也就是 种薰衣草,还有 种( ),最后
{C}剩下 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