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科研之窗>>已结题>>集团背景下校本教研方式的重构与创新研究>>理论链接>>文章内容
成熟教研范式学习——语文组
发布时间:2016-09-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语文学科组   高鸣鸿

语文学科组是学校最大的学科基层教研团队。自翠小加入二实小集团一体化办学以来,语文教研组人员也从原来一个校区的39名陡增为63名。队伍壮大了,人员分布在两校区,且两校区原有的研究基础、教研文化、教师发展状态迥异。如何培植共同的价值追求且又基于两校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开展呢?

集散:在“魂”的聚焦中成就实践的丰富

作为“新基础教育”常州第一人的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秉承新基础教育教学共同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十五年的教学变革,我们始终以其为价值追求。

集学习内容,散学习方式,聚焦教学价值。尽管两校区存在诸多差异,但是我们认为这一价值追求应该是一致的,且应该成为集团每一位成员的价值观。我们梳理了“新基础教育”中关于教学变革的核心要素,如“学生立场”“重心下移”“结构开放”“长程两段”“互动生成”等,在集团教研活动时或理论导读,或课堂演绎,或实践评点,或感悟分享。二实小教师在对这些理念的重温中深化理解、强化运用、活化策划、转化思维;翠小教师则在阶段性培训和日常化研讨中学习实践、反思重建,潜移默化地转变着自己对教学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集骨干引领,散研究体验,提升教学智慧。基于两校的差异,在集团办学的最初,两校区还未进行师资的融合,“散”更多地体现为分散在两校区的教研活动。虽有统筹,但基于各自的起点,确立不同的研究内容,翠小校区在系统地学习和尝试着践行新基础核心理念,二实小校区教研活动则在经历了核心理念的学习转化、课型研究、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第四阶段的研究: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在“集”与“散”的过程中,体现了相同价值观下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研究。而差异资源也在“集”与“散”之间实现了有效地利用,二实小的骨干教师在翠小教研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以“实验先行者”与“主动发展者”的角色让翠小教师走近进而走进新基础研究;翠小骨干教师则加入了二实小现阶段校本学科指导纲要的研究,以“课题参与者”“智慧贡献者”的姿态投入研究,更以“学习者”“实践者”的角色检验着二实小教学变革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两校区的骨干教师带着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成为了联接两校区教学研究的纽带,为集团教学活动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再生性资源。

集研究方向,散研究进程,激发教学创造。“集散式”的教研机制在同一校区的教研活动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转化为既发挥引领价值又尊重差异,既聚焦突破又鼓励创造的教研活动范式。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中,为了引领教师转变思维方式,变革日常教学;发展学生的结构化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实小语文组传承前期的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单元类结构整体教学”。在研究历程中,各年级教研组立足相同的价值追求,放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自主推进教研进程。“集散式”教研范式的运用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将该研究向一个又一个高点迈进,使“单元类结构整体教学”成为了二实小语文组的“研究品牌”。

循环:在“形”的丰富中提升学科素养

提高教研活动质量,重在发展教师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师的研究习惯,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教研活动只有真正实现“全员”“日常”“自主”,才能有效转化为教师的学习力、研究力和变革力。

在集团化背景下,庞大的教研组队伍、有限的教学研究活动时间等制约着教师直接参与教研活动的可能。正如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改变我们教学的组织形式,才能确保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样,教研活动在面临“大班”的时候,也需要改变活动的组织形式,确保教师不做教研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在研究中真真切切地参与实践、参与体验。教研组管理、运行的“重心下移”,教研组研究活动的“价值提升”成为了学科管理者策划组织教研活动的基本思路。“循环”教研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且逐步成为二实小语文学科组日常研讨的新秩序,新常规,新范式。

组内循环。单周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组活动,围绕单元整体教学,或承担理论导读,组织研讨;或承担教材分析,组织集体备课;或承担课堂教学,进行课堂实践;或承担教学点评,进行智慧重建。教师之间循环担任研究活动各内容板块的第一责任人,在不同领域的活动中承担主持并组织教研活动的职责(如下图2012-2013学年下语文学科循环教研活动安排)。“组内循环”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走到研究的前台,以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双重角色真实地参与研讨活动,在教研组内既发挥个体优势、积极贡献智慧,且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实践中收获不同体验,得到多方滋养。教师的循环担当、角色体验,还有效增进了教师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协作,促进了教师的主动学习,差异互补,这一新型教研秩序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也是各年级组教研文化的培植过程。

   2012-2013学年下语文学科组内循环教研活动安排(一)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教学研讨

理论导读

单元主讲

教学研讨

理论导读

单元主讲

教学研讨

理论导读

单元主讲

教学研讨

理论导读

单元主讲

教学研讨

理论导读

单元主讲

教学研讨

理论导读

单元主讲

 
 

3

专题开放前研讨

毛如静

黄春梅

毛鸣臻

 

高鸣鸿

方海红

 

蔡薇敏

王林保

 

 

郦少春

郭玉琴

 

朱丽萍

金张

 

5

王小娟

金旭峰

尤心韵

毛鸣臻

 

 

 

方海红

顾静雅

 

潘亚洁

任美娟

郦少春

宋晓艳

费银芬

专题开放前研讨

陆高

 

11

 

蒋菊芳

 

 

 

李新梅

唐双红

 

方海红

专题开放前研讨

储亚琴

 

宋晓艳

张淑嫣

郭玉琴

 

李张

 

组际循环。在年级教研组根据学科组研究重点创造性开展日常研究的基础上,双周学科大组开放式研讨活动由各年级教研组自主申报,组际循环承办。从活动的策划准备、提前公示到现场的组织、呈现到活动后的总结提炼、宣传报道都有承办的年级教研组全程负责(如下图2012-2013学年上语文学科循环教研活动安排)。教研组长的“总设计师”,年级内各学科教师以常态的研究角色担当各领域的研究任务,综合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展示年级教研组阶段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展示教研组的研究文化与研究水平。“组际循环”不仅为教研组长提供了自主策划、组织和锻炼的舞台,增强教研组长引领研究、规范过程、评价反馈、总结提升的意识,同时促进各教研组形成既具有学科组特色又体现年级特点的独特的教研文化。开放式的研讨过程不仅是研究进程的相互沟通、研究智慧的分享碰撞,也是各教研组研究水平的集中呈现和各教研组室文化的综合亮相。

 2012-2013学年下语文学科组际循环教研活动安排

 

活动主题

责任人

整体策划

课堂实践

摄影

报道

单元解读目标制订

推进

思路

第一轮

第二轮

评课

课型1

课型2

课型1

课型2

课型1

课型2

六年级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陆芳

朱丽萍

郭玉琴

陆芳

刘越

陈水香

赵汉彬

潘银婷

张淑嫣

闵岚(赵菊玉素材整理)

五年级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宋晓艳

白露

邵沪杰

郦少春

张英姿

宋晓艳

费银芬

朱江月

储校长

刘燕、王晴薇

四年级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李娟

李娟

蔡薇敏

任美娟

任红

张英明

郭秋萍

李琳珺

潘亚洁

郭筱凯

三年级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丁晓宇

高鸣鸿

方海红

蔡丽华

顾静亚

马燕芬

唐双红

陆轩

陈迈

薛燕 李玲

二年级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张建英

毛如静

李新梅

杨萍

张建英

徐艳

樊莉

孙巍

黄春梅

毛鸣臻 张轶

一年级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金旭峰

金旭峰

王小娟

  徐洁

朱玉婷

尤心韵

王莺

蒋菊芳

孙闽芝

居建芬、韦菊仙

责任人需全程策划、合理分配人员与责任、制订活动方案(主题、内容、活动安排表)、过程监督、材料积累和整理、后续报道审稿等工作。

    “循环”机制的运作增加了教研组研究的内在密度,调动了“每一个”老师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贡献率,在全员参与、互动推进中很好地体现了教研活动“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的价值意义,使研究向着每个人每一天的教育生活自觉开放。学科教研文化在“双循环”的运作中向着自觉、自主、自能的方向迈进。

    学科循环。在校本培训中,语文学科组与其他学科组也在循环教研中相互学习,互动滋养。从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态、呈现方式、育人价值、目标定位、教学策略等角度进行异域研讨,依托相同内容,在交互碰撞中清晰不同学科的育人价值;从学科教研活动的全程开放中感受其他学科教研主题的确立、教研方式的呈现、教研过程的推进等,感受异域教研文化,将有价值的资源移植到本学科教研活动之中。

校区循环。“新基础教育”常州生态区是一个研究合作群体,在与其他校区的循环研究中,二实小重在立己达人,推出研究特色、研究品牌,引领生态区的共同发展。当然,二实小也在这一循环系统中吐故纳新,汲取可为我们学习、启发我们思考的养分。

 

联动:在“智”的集聚中实现攻坚克难

在关于教研活动质量的相关问卷中,有81%的教师把某一次课堂研讨作为质量高、收获大的教研活动,而部分教师更是把“和自身相关的研讨活动”“是我们真真切切在进行研讨、磨课、呈现,凝结了集体的劳动和智慧”作为推荐理由。可见,把课堂教学作为专题突破的载体,要比纯理性的研讨更有效,而参与教学比观摩他人教学实效更明显。

集团学科组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在丰富参与研究的体验的同时获得真实成长,除了运用双循环教研机制开展日常教研活动,还在一次次难点突破、精品打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联动式”的研究范式,即变个人突破为群体攻坚,献计献策为集体试水。在“单元类结构整体教学”研究中,从规范单元内容到设计单元目标,从建构运行体系到实践调整总结,都需要教研组内教师群策群力。尤其是以单元导读、单元推进、单元总结三种课型共同呈现一单元的教学时,各课型之间的内在整体感、衔接感和生长感,更需要教师间的合作研讨。这一研究内容的确立将每一位教师个体的研究与团队的研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仅如此,教研组内部在攻坚的过程中不是有的在“岸上指挥”,有的在“水里反复试水”,而是在阶段研究中先后跳下水“体验水温”“施展手脚”,每一位教师既是教练,又都是泳者,只是最后呈现的教师必须是大家争议后、聚焦后的最佳方案的创造性实施者。这样聚焦式的同角色联动体验,让每位教师都在实践中增强研究的意识、能力和水平。附六年级承办的“走进经典”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安排表(红色为六年级的十位语文教师)

                六年级“走进经典”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安排表

 

 

 

责任人

 合作者

地点

集体备课

3.11 下午

整体策划

     

语文教师

接待室

滚动研讨

3.25

4.1

“走近经典”单元导读

宋晓艳、费银芬

六(5)(3

3.26

4.2

《三打白骨精》单元推进

  燕、白 

六(5)(3

4.1

4.8

“走进经典”单元总结

王晴薇、朱江月

六(5)(3

集中研讨

4.17

 

9:15-9:55

“走近经典”单元导读

邵沪杰

集团语文教师

 

天宁区语文教师

 

常州研究生态区教师

 

青岛、淮安代表团

翠小

阶梯教室 

10:05-10:50

《三打白骨精》单元推进

储亚琴

11:00-11:40

“走进经典”单元总结

郦少春

13:00-13:50

专题汇报:

语文教学改革专题案例研究——单元整体教学

    高鸣鸿

 

14:00-16:00

 

研究汇报: 

说课:执教老师

评课:王晴薇、白露、朱江月

     

 

互动研讨、专家点评

  相关准备:

  摄影摄像、整理素材:张英姿      活动实录、新闻报道:费银芬

  材料准备:各年级组(16开、教学设计、学生教材打印   装订100份)

学科组运用集散的系统思维有效地配置教师资源、基于差异为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平台,以满足并引领教师的发展需求;循环机制重在立足日常研讨“成人”,引导教师各领域全角色体验、各专题全过程体验,从面上提升学科教师的研究素养,促进教师研究文化的形成与研究能力的增长;联动机制则主要运用于聚焦问题、寻求突破的攻坚克难、精品打造的阶段性活动之中,为“成事”聚心、聚力、聚智。如今二实小集团语文教研组,各年级无论是10人还是12人的教研团队,无论是二实小教师还是翠小教师,每位教师都能在“单元教材解读”“单元目标制订”“单元推进思路”“单元教学课型”“课堂教学点评”“单元研究总结”任意一个研究版块中承担汇报。因为全员、全程、全域的实践体验已转化并积淀成研究智慧,转化为新时代研究型教师的教学新基本功。2014年初,二实小语文组开发并完成了《学科•育人》(语文)以年段为单位一套三册的国家课程校本实施指导纲要,这一历时四年多、凝聚二实小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建设的研讨成果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引领常州、淮安、青岛等地教师实施国家课程的可供参考的范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学科研究员朱洁如老师在《序》中这样真情流露:这是一本记录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老师日常教学研究的独特的话语写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