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国家课程>>思品>>师生成长>>文章内容
常州二实小品德教研组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交流
发布时间:2015-10-0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2013年9月,也就是去年的九月,我走上了二实小品德教研组长的岗位,到现在工作了一整学年。在过去的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中,我校品德教研组分别迎来了两大赛事。第一学期是我校陈水香老师将参加江苏省品德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第二学期是我校郭筱凯老师参加区、市级的品德教师基本功竞赛。这两大赛事无疑成为了我校品德教研组的重点工作,更成为了校青年品德教师发展和成长的良好平台。怎样利用好这些高规格的赛事,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成长,从而以点带面,提升我校品德教研组的整体水平?这成为了我们教研组的一大课题。下面,我分两块内容向大家进行汇报交流:

    一、备战区、市级的品德教师基本功竞赛

    1.扎实做好“点”的培训

    接到区“品德教师基本功比赛”的通知后,我校课程部将赛事在学校平台上公示,广而告之,鼓励年轻的品德学科的教师们积极参与。最后确定郭筱凯和杨萍两位老师参赛。我校品德教研组根据赛事各项要求制定了详尽的培训计划:教研组长邵沪杰负责理论考试的培训,包括收集相关资料、试卷,并在品德理念的引领和答题策略上进行指导;课程部长张淑嫣负责现场演讲的培训,包括出演讲题目,拍摄现场演讲并进行点评指导;校品德学科骨干力量郭玉琴、邵沪杰、王小娟、潘银婷、许倩、陈水香等老师负责品德教材的解读和教学方案的设计,大家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智慧碰撞,以期打开选手的思路,给她们更多的智慧火花。

    2.广泛汲取“面”的智慧

市、区教研室每月都安排了品德课堂观摩和研讨活动,我校抓住每次活动契机,排除困难,尽力安排参赛老师和其他品德老师们去参与、学习。在观摩课堂、聆听研讨的过程中,老师们进一步内化了品德教育理念,增强了对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把握能力,对自身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滋养作用。

暮雨四月,区比赛拉开帷幕。在演讲、粉笔字、笔试三个项目中,郭老师沉着而自信,以第一名的优势晋级第二轮。一周后的决赛氛围更加紧张,在经过3小时的封闭式备课后,选手们面对学生开展20分钟短课教学。这个环节中,郭老师凭着干练的风格、自如的表达、精巧的设计脱颖而出,获得了区一等奖的好成绩。

    3.有效实现“新”的提升

天宁区比赛结束后,在区教研员唐剑老师的组织下,我校和局小组成合作联盟,按比赛规程制定了内容详实的培训计划,将时间、地点、导师、具体培训内容一一列出。虽然郭筱凯和张磊两位选手和两位教研组长都是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虽然教研员唐老师还有诸多事务缠身,但我们每个人都克服自身困难,积极投入于培训之中。以期两位选手在区级比赛的基础上有效实现“新”的提升。

最终我校郭筱凯老师在市级基本功比赛中以其一贯的自信、稳定的表现再次荣获一等奖,赢得了11月省基本功比赛的入场券。

 

二、备战江苏省品德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

 1、扎实做好“点”的打磨

参加这一活动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对陈水香老师课堂教学的打磨。我们教研组先召集了本校品德学科中心组成员,在课程部长高鸣鸿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了小范围的研讨活动,由陈水香老师进行模拟上课,现场说课,然后老师们对课堂环节的设置、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课件的呈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力求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超越。

陈老师带着众人智慧的结晶,开始了试上。教研组还邀请了学校领导和天宁区教研室品德学科教研员唐剑老师走进课堂,为其把脉。试上过程中全程录像。试上过后,大家肯定了陈老师课堂上的可圈可点之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提出了需改进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教研组开始了合理分工:品德骨干教师整理出听课后的诸多意见和有效建议供大家后续参考;擅长课件制作的王校长亲自在课件的美观和最佳使用效果上精雕细琢;我和高鸣鸿部长则和陈老师一起借助录像重返课堂,环节一项一项过,语言一句一句通,预设一个一个想,应对一次一次练,直到夜幕降临……

陈老师接下来的试上恰逢常州市“杨文娟名师工作室活动”,于是我们教研组将两项活动进行了有机整合。活动当天,不仅有我们本校品德教研组教师来听课学习,常州市教研室的戴慧老师、王俊老师,天宁区教研室的唐剑老师,以及工作室领衔人杨文娟老师和成员,都走进了陈老师的课堂,听课评课,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真知灼见。活动结束后,新一轮的打磨又开始了……

9月17日,陈水香老师站到了苏州平江实验学校的开课教室里,10:30,由她执教的《认识广告》正式开始。课堂上的她教态落落大方,随着课堂资源的生成,随机应变、巧妙应对、有效提升。这堂课在陈老师做的“常州花博会”的广告和听课老师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的佳绩!

 2、广泛扩大“面”的影响

当陈老师获得一等奖的好消息传回学校,整个教研组老师都欢欣不已!大家的祝贺与慰问纷至沓来。这可是一个“以点带面,顺水推舟”的良好契机,怎样利用好这次契机,带动整个品德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呢?

首先,我们将陈老师赛课的现场录像发至校园办公平台,供教研组老师们观看学习,并及时将自己的收获、心得等以跟帖的形式呈现。然后,将陈老师的成长故事刊登在学校“新竹”校报上,在学校师生中起到了正能量的传播作用。接下来,与学校活动结合,举行了一次“播种梦想,收获美丽”的小型颁奖仪式。在颁奖仪式上,陈水香老师汇报了自己作为一名品德教师,踏实耕耘,收获成功的成长历程,并接过了校长送上来的美丽的花束。我也作为教研组长交流了题为《一等奖自磨砺出,陈水香自苦寒来》的活动感言。学校老师们尤其是品德教研组的老师们都倍受鼓舞,感受到了品德学科的魅力,体会到了作为品德学科教师的幸福与自豪,也更加强了教好这门学科的信念……

3、有效营造“新”的气象

陈老师、郭老师的个人案例就像一股清新之风,为校品德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与活力。青年教师——有些本来埋首于语文学科,只把品德教学作为兼职的青年教师纷纷表示,向她们学习,在日常品德教学中要扎实耕耘,以后有合适的平台也要争取精彩亮相。普通教师——在学校领导和教研组的日常调研中,品德教师们能按照教学计划认真上好品德课,不敷衍,不挪用,真正发挥好品德学科的育人价值。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长,我能做到身体力行,并实践创新,将品德学科与班队活动有机整合,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并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在学校“班主任节”上进行了交流,对学校品德教师的教学和班主任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被评为校“品牌班主任”和“常州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

     扎实做好 “点”的培养,广泛做好 “面”的推广 ,常州二实小的品德青年教师和整个品德学科教研组团队,在市、区教研室的引领下,正努力实现着“新”的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