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国家课程>>思品>>感悟手记>>文章内容
遵循“年段”特点,开展“主题化”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5-10-0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2014—2015年度的第二学期,我校品德教研组立足于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品德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我校的校本活动情况,拟定了本学期我校教研活动的核心:遵循“年段”特点,开展“主题化”的教研活动。

    为了更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学期初,我们围绕“遵循年段特点,开展主题化教研活动”这一工作核心,初步制定了教研活动的步骤,大致分为三步进行:学习他山之石——亲自探索实践——亮出教研收获。

    一、低年段

    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充满童真童趣,以形象思维为主。遵循此年龄特点,我们将低年级品德课堂的重点放在了“情境化教学”的研究上。

    1.学习他山之石

    2015年3月,接区教师发展中心通知,江苏省“教育新时空名师课堂”将进行网络直播活动,不仅有“名师课堂”的录像直播,还有《基于品德课堂教学的行为习得》的专题讲座和研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实践加理论的学习方式对一线的品德教师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我校教研组在校网上先发了通知,然后让各年级教研组长积极组织老师们上网学习和互动,以促进老师们更好地学习和吸收。

    2.亲自探索实践

    遵循年段特点,低年级教研组开展了“情景化教学”的研究。陈水香老师选择了一年级下册《怎样才凉快》一课探索实践,然后进行年段里的开放。上完研究课后,低年级教研组的老师们围绕“情境化教学”这个中心,从情景设置、人物串联、道具准备、小品表演、评价语言、板书设计等方面逐一发表意见和建议。在此过程中,老师们自身对品德课堂“情境化教学”的理解也更深入了一步。

    3.亮出教研收获

    2015年6月,恰逢常州市杨文娟品德名师工作室省级重点课题中期评估活动的开展,作为工作室成员的陈水香老师代表工作室上了展示课《怎样才凉快》。本堂课将整个课堂设置成了一个大的生活化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了生活常识,增长了生活技能。这堂“情境化教学”的品德课受到了与会老师、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中年段

    中年段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喜欢参与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是能力增长的关键时期。遵循此年龄特点,我们将品德教材上的部分内容和学校校本活动相结合,将中年段的重点放在了“民风民俗”的研究上。

    1.学习他山之石

    端午前夕,学校请来了江苏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常州民俗专家季全保爷爷。季爷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诙谐幽默的语言,向师生们介绍了什么是民俗,常州的民俗包括哪些,并重点介绍了常州的端午习俗。在季爷爷的生动讲述和亲密互动中,师生们不但知道了裹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穿五毒衣等端午风俗,还学到了几句正宗的常州方言。

    2.亲自探索实践

    中年段的品德教材中专门有《我们的民风民俗》这一篇章,如何将这一内容和学校校本活动“快乐民俗节”相结合,上好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品德课呢?中年段教研组的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并最终呈现了丰富而有意义的品德课与校本活动相整合的综合性课程。

    3.亮出教研收获

    2015年4月,天宁区品德优质课评比活动拉开帷幕。我校中年段推出了赵汉斌老师参加此项比赛,而他所准备的正是四年级《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的内容。赵老师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到活动设计娓娓道来,有想法,有实践,有创意,这些正是我校教研活动的智慧结晶。

 

    三、高年段

    高年段的学生正从儿童向少年转变,公民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参与社会活动的频率也逐步增加,因此高年段的品德教材相关内容的比重也大幅度增多。在此背景下,我校高年级教研组选取了“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进行研究。

    1.学习他山之石

    2014年4月,常州市小学品德学科“同题异构”活动在清凉小学举行,上课的内容就是六年级环保单元的《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接到这一通知,我校组织了相关高年段品德老师前往学习。两位开课老师尽管行课流程、组织方式迥异,但对这一题材的研究和教学都非常深入。这也让听课的老师们获益匪浅。

    2.亲自探索实践

    为了迎接天宁区品德优质课评比活动,我校六年级的李琳珺老师选择了六年级环保单元的《许多物种消失了》这一课参赛。从前期的备课说课,到接下来的反复试教,整个六年级教研组全程参与,献计献策,反复磨合,在为李老师打磨课堂的过程中,也在加深着自己对高年段“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课型的深入理解。

 4月2日李老师顺利从天宁区品德优质课评比中脱颖而出。从这一天到5月15日的市级比赛,看似一个半月短暂的备赛时间,又是如此地漫长。李老师和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唐剑老师、课程部张淑嫣部长、思品教研组长邵沪杰老师、六年级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进行紧密的磨课阶段。再三易稿,12次试上。这既是教师和教学设计磨合的过程,也是和课堂生成磨合的过程。中山、二实小,再到中山,二实小,一次次课堂的研讨,一次次意见的反馈。还记得多少个夜晚,会议室灯火通明,老师们挑灯夜战,几经推翻的教学设计,几次多样的资源取舍,几次学术研讨的争论不休,

    3.亮出教研收获

 5月15日下午,李老师自信满满站在赛场之上,教态成熟稳重,设计新颖独到,各个教学环节结构严密,层次清晰,衔接自然,展现出思维的缜密性以及对思品课程理解的深刻性,同时为学生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体验提供了时间和空间,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分享交流心得体会,引导学生有效地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这一切都展现出二实小思品教师对学科浓厚的研究兴趣和饱满的研究热情,也时时处处彰显了二实小思品教研的实力所在。最后本堂课获得了常州市品德评优课一等奖的殊荣。

    依托市级、区级的各项活动和比赛,结合本校校本活动,我校品德教研组在这学期中开展的“遵循年段特点,开展主题化教研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相信以后的教研活动会一如既往地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