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品德学科教研组在2013学年开学之际,接到了一项“重量级”任务:我校陈水香老师将作为常州两位教师代表之一,参加在苏州举行的江苏省《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展评活动。任务之巨、时间之紧、压力之大不言而喻。作为教研组长的我,不仅思考着怎样高质量地完成这项任务,还琢磨着怎样利用这次活动契机,推动本学年学校品德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
一、“点”的磨练
首要任务,当然是对陈水香老师课堂教学的打磨。因为本节课已经有了前期区级比赛和市级比赛的基础,因此,关键任务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和超越。我们教研组先召集了本校品德学科骨干力量郭玉琴校长、许倩老师、潘银婷老师、白露老师、王小娟老师等,在课程部长高鸣鸿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了小范围的研讨活动,由陈水香老师进行模拟上课,现场说课,然后老师们对课堂环节的设置、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课件的呈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力求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超越。
陈老师带着众人智慧的结晶,开始了试上。教研组还邀请了学校领导和天宁区教研室品德学科教研员唐剑老师走进课堂,为其把脉。试上过程中全程录像。试上过后,大家肯定了陈老师课堂上的可圈可点之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提出了需改进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教研组开始了合理分工:品德骨干教师整理出听课后的诸多意见和有效建议供大家后续参考;擅长课件制作的王校长亲自上阵,在课件的美观和最佳使用效果上精雕细琢;我和高鸣鸿部长则和陈老师一起借助录像重返课堂,环节一项一项过,语言一句一句通,预设一个一个想,应对一次一次练,直到夜幕降临……
陈老师接下来的试上恰逢常州市“杨文娟名师工作室活动”,于是我们教研组将两项活动进行了有机整合。活动当天,不仅有我们本校品德教研组教师来听课学习,常州市教研室的戴慧老师、王俊老师,天宁区教研室的唐剑老师,以及工作室领衔人杨文娟老师和成员,都走进了陈老师的课堂,听课评课,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真知灼见。活动结束后,新一轮的打磨又开始了……
9月17日,陈水香老师站到了苏州平江实验学校的开课教室里,10:30,由她执教的《认识广告》正式开始。课堂上的她教态落落大方,随着课堂资源的生成,随机应变、巧妙应对、有效提升。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将学生们带进了丰富多彩的广告世界。在最后的广告设计环节,孩子们用自己的广告设计介绍了苏州的特色,而陈老师也巧妙地通过广告的形式将常州介绍给了学生和在座的客人老师。这堂课在陈老师做的“常州花博会”的广告和听课老师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的佳绩!
二、“面”的推广
当陈老师获得一等奖的好消息传回学校,整个教研组老师都欢欣不已!大家的祝贺与慰问纷至沓来。这可是一个“以点带面,顺水推舟”的良好契机,怎样利用好这次契机,带动整个品德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呢?
首先,我们将陈老师赛课的现场录像发至校园办公平台,供教研组老师们观看学习,并及时将自己的收获、心得等以跟帖的形式呈现。然后,将陈老师的成长故事刊登在学校“新竹”校报上,在学校师生中起到了正能量的传播作用。接下来,与学校活动结合,举行了一次“播种梦想,收获美丽”的小型颁奖仪式。在颁奖仪式上,陈水香老师汇报了自己作为一名品德教师,踏实耕耘,收获成功的成长历程,并接过了校长送上来的美丽的花束。我也作为教研组长交流了题为《一等奖自磨砺出,陈水香自苦寒来》的活动感言。学校老师们尤其是品德教研组的老师们都倍受鼓舞,感受到了品德学科的魅力,体会到了作为品德学科教师的幸福与自豪,也更加强了教好这门学科的信念……
三、“新”的气象
陈老师的个人案例就像一股清新之风,为校品德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与活力。青年教师——有些本来埋首于语文学科,只把品德教学作为兼职的青年教师纷纷表示,向陈老师学习,在日常品德教学中要扎实耕耘,以后有合适的平台也要争取精彩亮相。普通教师——在学校领导和教研组的日常调研中,品德教师们能按照教学计划认真上好品德课,不敷衍,不挪用,真正发挥好品德学科的育人价值。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长,我能做到身体力行,并实践创新,将品德学科与班队活动有机整合,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并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在12月份的学校“班主任节”上进行了交流,对学校品德教师的教学和班主任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被评为校“品牌班主任”。
“点”的磨练,“面”的推广,“新”的气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品德学科教研组在市、区教研室的引领下,在校课程部的带领下,迈着稳健的步伐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