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境让信息课堂 “飞”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张芳菲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信息组,江苏常州 213026
【摘要】本文是以《Scratch鼠标画图》一课和《遨游因特网》为例,分别以趣味编程和网络认知为起点,结合小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特点、认知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及生活实际经验,探讨如何将抽象的编写程序的逻辑思维过程通过具象化的语言、情境、任务让学生对程序编写的过程策略有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如何将枯燥的认知浏览器和网络概念以情境化教学展开,从而为后续的Scratch教学和网络教学及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 Scratch 画图 因特网 浏览器
案例一:《Scratch鼠标画图》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绘图编辑器中的“设定旋转中心”。
2.理解和使用条件语句“如果……否则……”及画笔等相关程序指令。
3.让学生在理性思考和自主探究中体会Scratch编程的乐趣,培养学生编程的逻辑思维能力。
虽然这一课放在画图单元,知识点却和前两课很不一样。重点一是绘图编辑器中“设定旋转中心”的使用。教授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从学生出现的问题入手,给学生提示绘图编辑器中的“设定旋转中心”,让学生自己尝试。翻转、旋转等功能可以在以后的课程中讲解,本节课不进行具体阐述。重点二是学习实现本课功能的代码,即条件语句“如果……否则……”。
教学重点:“设定旋转中心”的正确使用,以及条件语句等程序指令的理解和使用。
教学难点:条件语句“如果……否则……”的理解和使用。
预计课时:1课时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与实践,不仅养成了自主学习和反思调整的意识,更初步积淀了一些主动质疑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这为本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完全可以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分析——创新实践”的流程推进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条件语句“如果……否则……”,可在导入时回顾画图程序先提出,让学生有这个理解。
二、教学设计
(一)开放式导入
1.教学实录
谈话:
·大家喜欢画画吗?电脑上我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
·画图程序中,我们用铅笔工具画图时,鼠标是怎么操作的?
·请大家用鼠标体会画图的过程,试试看,是不是像刚刚这位同学说的那样。
·也就是说,如果按下鼠标并拖动,就画。否则,不画。画还是不画的关键动作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要在Scratch里通过编程来进行鼠标画图。
揭题:
Scratch鼠标画图
2.过程解析
从学生实际生活问题和过去的学习经验入手,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在回顾画图鼠标操作过程中,大脑的回忆和实际手感的回忆结合,让学生对鼠标画图操作过程有了逻辑性的理解和分析。为编程做思维铺垫,同时又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并揭题。
(二)过程推进——分析脚本
1.教学实录
画笔角色:
·大家看一下,画图程序里当我们选择了铅笔进行画图时,鼠标指针会变成什么形状?
·在Scratch里如何创造出一只画笔呢?
·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一只画笔了,请大家打开桌面上的文件“鼠标画图”,你看到舞台上的画笔了吗?
分析脚本:
画笔有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分析画笔的运动过程啦。
·程序开始的第一步是什么?
·什么时候画,什么时候不画,程序是不是需要根据是否按下鼠标要有一个判断的过程?
·是:
观察铅笔画图,画笔做了哪些操作呢?
·否:
观察铅笔画图,画笔做了哪些事情呢?
思考:
画画是一笔就能完成的吗?
画笔对画还是不画的判断只有一次吗?
·因而,对画笔的判断是需要不断进行的,也就是需要?(重复执行)
2.过程解析
通过观察铅笔画图鼠标指针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绘制角色,尽管本课直接给了学生现成的画笔,但是在以后的编程中,很多角色是需要我们通过绘制完成的。分析画笔的运动轨迹,从铅笔画图入手,明白判断的重要性。观察铅笔画图,分析画和不画时,鼠标分别作了哪些操作。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对画笔的判断是不断进行的,需要重复执行。将分析的流程图板书,思路明晰。
(三)过程推进——程序设计
1.教学实录
程序设计:
·请大家根据我们刚刚分析的思路,给你的画笔设置脚本吧!
·巡视指导
困难解决:
·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我们演示一下,看看他的问题出在哪,谁能帮他解决?
·将解决的方法,板书贴片呈现。
·学生完善自己的程序
问题补充:
·现在画笔能像画图程序里那样画出来的同学举手。
·在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和问题?
·问题一:画出的线条不是从笔尖出来的。
师并提示“编辑造型——设定旋转中心”,请大家来试试看。
现在你的画是从笔尖出来了吗?谁来演示下怎么做到的?
其实我们在一开始绘制画笔的时候,就可以将这一步先做好。
·问题二:当你想重新开始画图的时候,舞台上的图案却不能像画图程序那样快速地“清除图像”。
我们能不能在每次小绿旗之后就先清空舞台呢?
在画笔程序指令里,找一找有什么指令能帮到你?(清除所有画笔)
有什么方法可以自由控制清除图像的时机呢?
·请大家完善自己的脚本。
·巡视指导
2.过程解析
通过关键动作的分析,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探索中得到练习。将学生的困难和遇到的问题呈现出来,回抛给学生,利用学生资源来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贴片呈现解决办法,醒目自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板书,引起全体学生关注,同时给予适当地提醒,让学生自己来找到解决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不断地设疑,激发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究。
(四)任务驱动——开放式延伸
1.教学实录
今天你又掌握了什么新本领?
据流程,要用到哪些程序指令?
能不能按下一个键,改变画笔的颜色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你能不能设计橡皮擦的程序?
2.过程解析
反思梳理,内化知识。提高程序设计的类比迁移思维能力。
三、教学反思
图1 板书设计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板书(图1)可以有直观的了解。结合本节课的设计以及实际教学,在五年级2、3、4、6试上时,我对于画图中鼠标的分析以及Scratch中实现画图的程序分析不够,导致学生在自主进行程序设计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对于选择什么程序指令实现显得很茫然。原因就在于前期的分析没有到位。采用的板书完全手写,考虑到时间,导致板书字迹潦草、流程图不够清晰。
经过多次的试上和对教案的修改,在五1上课时,前期做了很详细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程序实现的关键动作的判断理解,在后来学生的程序设计中达成率较高。在五5上课时,却出现了一个之前班级都没出现过的问题,那就是,这个班的学生对于规则性移动已经形成思维定势,在本课的鼠标画图程序中,画笔的运动并不是规则性的移动,而是跟随鼠标的轨迹而变的,导致尽管在前期分析比较到位,但是学生自己动手时,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使用规则移动的程序指令。而这个时候,我应该及时地改变教学策略,及时将预先准备在解决问题环节和总结环节呈现的板书贴出来,以及及时分析规则运动和不规则运动轨迹的区别。否则学生很难走出定向思维。最后总结时,也忘记了提醒学生我对不同程序指令为什么用不同颜色的板书。
备课离不开备学生,班级之间本身就会有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观察,及时记录,这样在后续的备课和教学中,我才能游刃有余,以变制变。
案例二:《Scratch鼠标画图》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初识因特网,学会打开IE浏览器,认识IE浏览器窗口,学会在IE浏览器地址栏输入网址
2.学会在因特网上浏览有用的信息。
3.认识计算机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因特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4.能熟练掌握工具栏、菜单栏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信息上册(修订版)第16课内容,也是本教材正式接触网络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利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网络,认识网络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介绍IE浏览器窗口引入网址的概念,网址就如同生活中的地址,学生比较能理解。通过浏览学校网站,介绍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即本课的重点。在操作浏览网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观察鼠标指针的变化,从而引入“链接”及其作用。在教学中,给学生准备一些有趣的儿童网站的网址,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学会利用IE浏览器浏览网上有用信息,掌握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难点:了解“网址”和“链接”的概念,能够正确输入网址访问网站。
课时:1课时
(二)学生分析
这是我校从局属划分到区属后第一届进度调整的学生,以往这部分内容要到四年级上学期才学习,而调整进度后,三年级上就开始学习本版块的内容,学生的打字、解决网络常见问题等信息素养还只停留在最初级最懵懂阶段。本课的学习内容,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需要用符合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式来明晰,对于第一次进度调整后的教学,我的预设较之以往面对四年级的学生有了更多的丰富。而当时的教学设计,我几乎全部推翻,力求最大程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
二、教学设计
(一)真实情境——导入
1.教学实录
学生进机房时,访问区教育信息网,浏览各学校的新闻。
谈话:(正式上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老师在做什么吗?(上网)
·那什么是网呢?不会是蜘蛛网和渔网吧?
·PPT出示因特网的概念简介:
因特网(Internet)连接着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之间可以相互通信与交流。
·你们知道上网能做什么吗?(生回答)
·PPT出示因特网的用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遨游因特网。(揭题:遨游因特网)
2.过程解析
课前在学生进机房时,教师访问区教育信息网,浏览各学校的新闻,引学生关注和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充满渴望和好奇。以此引入课题,富有趣味。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适时引出概念和揭题。
(二)真实情境——初识浏览器
1.教学实录
·我们看电视的时候需要?在电脑上画画需要?同样,在上网的时候,我们需要?
·PPT出示浏览器概念介绍:
浏览器,一种专门用来查看因特网上信息的计算机软件。
IE浏览器,目前最常用浏览器。
·观察老师的桌面,哪个图标是IE浏览器呢?双击打开。
·PPT出示动画效果从旧知迁移到新知学习,介绍浏览器窗口组成:
(最后一个介绍地址栏)
·地址栏用来做什么的呢?引出网址概念,出示PPT上列出的网址。
·观察这些网址,有什么共同点?
·PPT出示动画效果提示共同点http://www.
2.过程解析
从“引题”入手,思考问题,印发部分学生对“上网”的认知共鸣。
通过课件,认识浏览器。将“上网”这个词的涵义用图片和动画方式更明晰化呈现,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说出已认识的窗口组成,适度之前“画图”等的迁移。自然引出学生不了解的组成部分,正好是下一个知识的铺垫。
(三)主题任务——浏览因特网
1.教学实录
·上课之前,老师浏览了很多别的学校新闻,大家想不想浏览我们学校的新闻呢?
·老师把我们学校的网址藏在这些网址里啦,你能找出吗?
·你是怎么找出来的呢?
http://{域名已经过期}
常州二实小
·请大家一起边说边用小手写一写。
任务1:
·PPT出示要求,访问学校网站:
{域名已经过期}
观察和思考:地址栏里网址前面多了什么?(http://可以不输)
任务2:
·移动鼠标,观察鼠标指针的变化。
PPT动画出示链接点概念
·PPT动画出示网站栏目导航,请学生去浏览不同栏目的内容。
·请学生说说自己访问了什么栏目,看到了什么内容?
·PPT动画出示四个工具按钮,请学生去试试,它们分别有什么用?
·PPT动画出示四个按钮的作用:
后退、前进、停止、刷新
·抢答式复习:
看图标、说名称、讲用途。
2.过程解析
学生对网络一直跃跃欲试,然而盲目地让学生自主尝试是无效的。教师结合每一步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带着思考,使探究更符合科学性。同时,这样的小任务,正是将完整地上网过程这个大任务完好串连,又将工具按钮等巧妙地穿插其中,不突兀,也便于学生认知习惯特点。
每一次的实践后都将学生拉回到理论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为理论知识的教学做了铺垫。辅以学生的交流,介绍自己访问的内容,让学生享受成功访问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主题任务——开放式延伸
1.教学实录
问:今天你又掌握了什么新本领?
问:上网使你有哪些收获?
PPT出示四个网址,请四组分别浏览。
(上海动物园、中国儿童资源网、卡卡乐园、六一歌曲网)
2.过程解析
反思梳理,内化知识。分组尝试,避免出现同时访问同一网站引起网页加载失败,同时也为后面的交流分享做铺垫,引发学生更大的思考、探究和学习。
三、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经过数次修改,最终定稿。从课件、到课堂语言的组织,都尽力符合三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真习惯。
本节课上下来,学生的达成率很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其中,连平时调皮和倾听不佳的孩子也乐在其中,这与任务的设计不无关系。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演示出来,请学生来解决。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并回给学生。
由于时间问题,以及考虑三年级学生的接受容量,没有设计让学生打开课本的环节。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捕捉不够,还需要在巡视过程中多多关注。每一次的评价要及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这节课我预设的时候,觉得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学生打字还不熟练,学生对电脑接触还不是很多……于是,我翻出原来给四年级教学时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回想三年级六个班的学生情况,开始仔细琢磨教学设计,并重新制作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课件。
这节课,我的设计有层次、有递进,我将知识点重新排序,站在学生立场,考虑如何安排才合理自然和易于接受。课件也制作得充分童趣,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很好的,目标的达成率很高。这节课很出乎我意料地得到了听课领导的一致好评。回头反思,让我认识到:同样的内容在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时,必须站到新的授课对象的立场重新思考,将教学设计重建,包括语言的祖师和教师的教态都要有调整,教学任务的给出也要有趣,如这节课给学生尝试的网址都是小学生很喜爱的儿童网站,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起来。要想玩,就必须学会怎么输入网址。
当然,学生立场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思考,而应是联系整本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进行长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