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国家课程>>音乐>>教研动态>>文章内容
“音乐性”——还音乐课堂真本
发布时间:2015-09-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丛雪

“音乐性”——还音乐课堂真本

3月13日,音乐教师同行们汇聚二实小音乐教室,分别聆听了一节低年段和一节高年段的音乐课,之后又如火如荼的进行说课、评课,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

刘达文老师的《小小雨点》这节课,环节推进有序,设计合理,教唱有效。但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引导、激趣可以更为童趣,教师在过程中的推进及对学生的点评可以更好。

李静老师的《跳吧!跳吧!》这节课上,能看出学生的音乐素养很好,声音富有张力。教学内容丰富,环节推进有力、紧凑。唯一遗憾的是理性大于情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数都能识谱唱谱了,因此也就解决了音准等问题。高君老师指出,其实音准之外歌曲的情绪体验也很重要,因此识谱解决音准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的情绪律感,为后面歌唱声音的表现作铺垫。

金燕南老师对高君老师的发言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赏,她强调更高兴能听到老师专业而深入的评论某一个问题,而非面面俱到。比如这次高君老师提到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性”问题,金老师补充到:1.音乐课上的诵读也要有“音乐性”,比如诵读的气口就要贴合歌唱时候的气口。2、歌词的诵读要结合旋律,为后面的歌唱服务。3.音乐课上的诵读要找到其为歌曲服务的内在动力。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让音乐课真正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下面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 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把好音乐之弦

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着系统的知识技能体系,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过分强化音乐

知识的理性色彩,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厌烦情绪。为了使学生对音乐充满好奇,我们老师应淡化技能技巧,把好音乐之弦,把音乐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放在丰富、生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为学生在音乐上的持续发展提供平台。新课程的确降低了识读乐谱的要求,但并不是让它从我们音乐教学中走开,而是要求教师将识谱教学融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如在《跳吧!跳吧!》这节课上,李静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歌谱前段音高下行模进的特点,学生能顺利唱准歌谱,从而解决了音高音准问题。教师还引导学生在重音处做动作,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这样的音乐课堂,孩子们学得既轻松又扎实。淡化技能不是不学技能,而是通过让孩子在参与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在练习中化解掉,让技能技巧在活动中习得。

  • 紧抓音乐要素,提升音乐教学的“音乐性”

音乐要素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音乐教学之根本,在各领域开展音乐教学都必须紧紧抓

住音乐要素。如听赏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去分析音乐作品,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帮助学生逐步加强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即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如《跳吧在教!跳吧!》这节课上,李静老师给学生拓展听赏了另一版本的《跳吧!跳吧!》,并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去发现2首歌曲的不同,学生听出了歌曲速度、力度变化。可惜教师没有将这一发现有效运用,比如通过变化歌唱速度演唱歌曲,让学生学以致用,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总之,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必然有其自身系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既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好,同时也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将音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巧妙地融入其中,充分凸现出音乐课堂“音乐性”,还音乐课堂真本。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