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教中反思新课堂
——《美丽的鱼》教学反思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张 灿
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我试教《美丽的鱼》一课。第一次试上下来,组里几位老师都一致认为本课教学环节比较的清晰,但重难点部分时间用时太少,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基于这样的提议,第二次试上时我把本课按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分发小鱼的资料,初步了解鱼的组成及鱼的形状,每条鱼的身体及鱼鳍都是不一样。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鱼,观察它们的不同。并尝试着画下来。对于鱼鳞本节课我没有引导,而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表现的。课堂上观察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按已有的经验用曲线分的密密麻麻的。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用了不同的线及图形装饰的,这可能是在幼儿园老师有所教授。
由第一课时的铺垫,第二课时是在此基础上对鱼进行简单的装饰。下面是我第一次的试上,在讲解重点环节是这样安排的。出示一张用曲线表现的小鱼,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这样画的。另外一张是用直线和曲线分割的大块面的鱼。引导学生你比较喜欢哪张?这个环节是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颜色变的丰富、鲜艳了,小鱼的花衣服上面的块面变大了。对着两张图片进行欣赏比较。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上下来效果不好。经过组内老师的提议,趣味性不强等等的提议。课后进行了反思重建。
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教学重难点(线条的装饰),本课的专业性较强,环节设计上不能够吸引学生本课是很难成功的。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的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根据这一特点,整个教学流程我都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在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马上要举行一个时装大赛,很多鱼儿都踊跃的报名参加,连我们上节课画的小鱼也来了,(展示上节课画的鱼),小朋友们来看看这些小鱼都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学生说说鱼的形状。(圆形、椭圆形、三角形)
它们很想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可是,它们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把自己打扮的最美丽。请小朋友帮帮忙你有什么方法吗?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思维一下就被打开了,把所以能使鱼变漂亮的方法都想出来了,甚至有人把以前学习的撕纸方法都想出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已有的知识有了回顾。
教师示范环节分步骤,引导学生用线条把鱼的块面分大,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装饰,体现线条的疏密。并用儿童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这几根线条很调皮,喜欢挤在一起。这几根就不一样了,他们喜欢分开一点。这样就有了疏与密的变化。示范过程中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么为小鱼画衣服的?(1)教师直接用线条分几个大部分(2)用一些线条或花纹来装饰。
第一次上很用心的找来能说明问题的图片,让学生去比较,进而发现本课的知识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效果甚微。反思下来,自身对学生的分析不到位。把学科看的比较重要。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经过第二次试上,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及参与度都是很高的。教学的效果也是不错的。虽然这个流程及本课的重难点解决了,但本课也有遗憾的地方,由于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不同。有些学生已经学习了装饰画;而有些学生确一点没有接触过。课上来,在重点部分用线条分成大块面。这对于学生来说有点简单。经过组内的研讨,简单的渗透线条的疏密。基础好的学生就装饰了很多,自然而然的学生就来不及在课堂上呈现完整的作业。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就是简单的装饰,时间还是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