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是的,书的魅力是无穷的。翻开手中厚厚的《新基础教育论》,细细地看,静静地读,此时此刻,似乎编者就在面前,她正用自己的智慧告诉行走在教育路上的我们:“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她正殷切地希望身为教师的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这样的一本书,需要一读再读。初读此书,无法一一领悟。然而在我看来,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最应该了解的是学生,因而,叶澜在学生观方面的论述令我印象深刻。在书中,她提到: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我们突出的是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是啊!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完整的个体,在教育中,我们要努力激发主动、发掘潜在、关注差异。
一、激发主动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半。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而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重复强化,亦不应通过外部诱惑的方式来激发。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教师就要学会“让”,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精神满足和能力增强。
二、发掘潜在
潜在性是指人的生命发展的潜在可能性。面对学生,教师要相信他们在实践中因自觉努力而开发出的生命能量与发展可能性,所以,教育中,教师要特别呵护学生向上的心,尤其是班级里的后进生,很多时候,他们自我否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任意的破罐子破摔。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鼓励!想起班级的一个内向孤僻的孩子,他很少与人交往,总是低着头不敢与人对视。他的成绩也是不尽人意。默写错了一遍又一遍,他总是叹着气在那里默默订正。偶尔一次,他吞吞吐吐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老师我不想学习了,我总是记不住,我永远赶不上同学的脚步。“那时,我告诉他,不需要立刻赶上同学,但一定不能放弃。每次默写少错一个就是进步,每次考试多考五分也是进步!我清楚地记得他眼眸里闪现的光芒。后来,他一直努力着,后来,我在他的默写本上批到过100分。虽然,次数很少,当相比之前的十几二十几分,那是多大的进步啊!后来,我看到试卷上他过了及格线。虽然,不是每次都是。但他不再是最后一个,那又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作为教师,需要呵护并发掘孩子发展的潜在可能。
三、关注差异
因为千差万别,所以丰富多彩。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世界,特质各不相同。所以,在教育路上,总会遇到调皮的令人头痛的孩子,优秀的让人称赞的孩子,各有不同。在教育中,我们要关注学生间的差异,更要用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差异,让差异成为一种资源。一个真正出色的教师,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能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可能的发展。
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的人,教育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激发主动,发掘潜在,关注差异。这样,教师才是为学生的独立性成长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