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科研之窗>>已结题>>基于质量监测大数据分析的教学行为诊断与优化研究>>成果呈现>>文章内容
在大数据背景下,质量监测与教学行为优化联动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9-2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UploadFiles/esxxq/2015/9/201509291353594460.doc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呈指数级增长。面对已经到来的大数据时代,能给教育行业带来哪些发展空间和想象呢?

在学校,我们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往往凭借一两次课堂调研和一两次学业质量检测结果,这样的评价受考核者的主观偏好、时空限制等影响有失客观与科学,依据评价所进行的教学变革也缺乏针对性。

我们引入学生学业管理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将模糊的质性评价转化为科学的量化分析,将主观的经验判断转化为客观的实证分析,变悬浮的教学研究为贴地的实践变革,倡导管理者以理性的方式创新教学管理,引导教师以自主的日常研究优化教学行为,实现学校教育品质的优化。

 

一、培训激活:为大数据震撼

2013年暑假,“赢在中层”专题培训《焦虑  振奋  寻路》,激活了管理者教育变革的愿景。开学工作会议《未来已来》的报告,让每一个老师感受到了大数据的震撼。

二、样本分析,显大数据神奇

收集、累积的数据如何进行分析?如何发挥功效?管理先行,学科部长“用数据说话、让图片发声”,借助平台中自动生成的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雷达分布图等直观呈现,对数据进行了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分析,引导教师发现借助大数据,既可以从班级纵向发展的角度发现教学的优势和薄弱之处,也可以从年级横向层面发现本班学科关键的优劣,可以视角多元地从学生个体和群体、个体的整体进行分析,也可以从教师个体、群体角度进行分析。数据分析导航使教师充分感受到“大数据”的神奇,逐步萌发了看数据、用数据的意识。

三、机制创新:让大数据说话

1.问题诊断与分类突破并重的共生机制

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和快捷统计,便于分析比对,利于问题的敏锐发现,教研组对问题进行分类,点面结合,分层跟进,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方面,教研组依据班级纵向的能力发展进行数据比对分析,从点上发现问题,开展定向调研(定对象、定主题、定频次),进行专项指导,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新基本功。如:四年级某班语文能力发展在多次的数据采集中持续落后,教研组先对这个班级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定向调研,发现这位教师对教材解读不够深入,课堂上以讲代读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少,课外阅读处于放手状态。教研组从备课、上课、习作讲评、课外阅读指导等方面对教师进行了专项培训,跟踪指导,教师本人的教学行为得到优化,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

另一方面,教研组从面上观测分析数据发现问题,针对共性问题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从面上探讨针对性措,提炼策略,建立教学新常规。在一次数学关键能力数学专项检测中,三年级“解释完全合理”的仅占了40.9%,四年级“解释完全合理”的仅占60%。学生的回答暴露几个问题:一是计算方法选择判断能力的欠缺,二是对概念认识的模糊,三是缺乏清晰、准确表述数学理解的能力。在后续研讨中,老师积极反思,发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关注了结论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但是忽视了对表达的指导,忽视了表达的完整性与严密性。由此教研组开展了专题研究《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形成了重心下移对组模仿、榜样示范资源共享、独立归纳完善演绎、灵活变式鼓励优化等教学策略,带领教师找到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

基于大数据的问题诊断和分类突破并重的共生机制,点面结合,同生共长,培养了教师和教研组直面问题、基于问题、分析问题的研究策略,形成了跟进研究、针对性突破的实践自觉。

2.策略创新与经验分享并进的转化机制

 
   

基于平台数据的即时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从年级横向数据比对中发现自己的弱势,发现他人优势,针对性地取经,并在此基础上自我实践,并进行基于本班实际的策略创新,在实践改进过程中形成非常有效的新策略,及时在教研组分享,在分享中不断完善策略,促进团队更高层次上的递升。当然,这样基于大数据的策略创新和经验分享可以在同年级层面,也可以扩大到同学科组学校层面分享,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通。

如:五(5)班的语文老师从数据分析中发现本班学生的听力分析能力较薄弱,于是,高老师一方面自己主动走进平行班课堂观察学习,另一方面持续关注平台相应数据。经过观察比较,高老师发现了三种颇具代表性听力习惯:一是先用铅笔在原位填空,听力结束后用钢笔完善;二是将听力的答案都写在草稿纸上,而后誊写到试卷上;三是把每处的关键词进行填入,后续再完善。 哪一种方式都适合五年级学生提高听力的准确性呢?一方面她继续借助平台几次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采取第一种方法班级的听力成绩有明显优势。一方面她根据问题,确立了个人教学微课题,结合本班特点进行日常实践。她开辟“每日金喇叭”常规积累活动,通过每天一句美文传递锻炼学耳朵的敏感,借助“啪啪”应用,促进学生间的分享互动。持之以恒的教学跟进和策略指导,使学生听的能力和分析转化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兴奋的她在年级组进行了及时分享,也带动了整个年级的研究自觉和策略创新。

教师自觉对用数据发现问题、自主跟进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草根性的个人微课题研究。学期末,各年级组织了微课题交流,这些基于问题的独特创造促进了学科组研究的纵向拉伸和横向延展。学校层面,组织了“名师讲堂”,让这些老师在日常实践中的草根研究在学科组之间、在不同的领域间移植、分享和再创造,形成了策略创新与经验分享并进的教师自主发展和学生立体成长的转化机制。

3.数据分析与学情观测并联的协同机制

这是基于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综合的立体的机制。

随着研究深入,我们越来越发现,当数据关联到个体,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成因千差万别,微观的分析需要更为宏观、多元的数据帮助才能做到真正鞭辟入里。

如,一位学生学习的落差,可能是知识掌握不到位,也可能是学习习惯没养成,可能有主观上的态度问题,还会有客观上的视力问题,还可能有更微妙的家庭变故。一个班级的持续低谷,除了历史原因,还有学生的整体水平、个体差异,班级风气、教师教学差异……在形成数据的因素是复杂的,数据是海量而多元的,

当数据分析遭遇具体学生,就不能唯数据。常常需要跳出教育的视野,从生物学、社会学等维度,从更为复杂的背景和更广泛的数据收集、分析中走向立体、综合,走向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大沟通。这也将是我们后续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多元信息跟踪和分析的方向。

四、阶段成效:展大数据魅力

    在大数据背景下,质量监测与教学行为优化联动机制的研究,评价变甄别式为诊断式,指向教师日常跟踪研究的生命自觉,进而使研究扎根日常教育生活,教师跟踪数据、对比研究的意识增强了;自主微课题研究更深入了,教学行为改善更自觉了。研究变经验型为实证型,指向教研组基于问题的草根式研究,进而使教育变革更贴近教育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人每一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更理性、更科学,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更有针对性。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了提升。

大数据研究使教育生活既充满激情更富有理性,从基于现实、走向未来,到构筑未来、改变现实,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构筑科学的追梦之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