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设计一年级的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一直是我这学期思考的问题。“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一直是我教学的准则,我精心的设计好每一节课的课堂练习,课堂中的学习氛围还是比较浓厚,但是我发现有一部分课堂参与度不是很高的学生,学习新知后,遗忘或混淆的现象比较严重,那怎样才能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我重点在每天的“口头作业”中做了几点尝试:
首先从“趣味性”着手,有目的地用好“口头作业”。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如果一味的进行枯燥的口算练习,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课中我们采用了很多的小游戏来进行巩固练习,很多小朋友在课堂中意犹未尽,我顺势而为,这些游戏课后你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玩,还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玩,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这样的“口头作业”要比纯粹的“读口算”来得更效。为了争当班级的口算大王,争取在口算测试中得第一名能加“★”,孩子们每天都很认真地进行口算练习。
其次从“分层性”落实,有层次地用好“口头作业”。在课堂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数学的表达语言,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一节课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我针对差异,摆脱“一刀切”的现状,主动和在表达能力需要提升学生的家长交流沟通,关注当天的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分层要求学生自主地有针对性说一说学习内容,特别是错误比较多的题型,在第二天的常规积累中请学生来讲述前一节学到的知识方法时,对于说的比较好的学生我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参与度也就越来越高了。这样的“口头作业”不但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还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完整自信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家长的肯定。
最后从“思考性”提升,有针对地用好“口头作业”。对于课堂的教学难点,学生易错、易混、易忘,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设计一题综合性比较强的练习题,把易错易混的题目适当变换,基本中带有灵活,题型多样,方式多样,美其名曰“聪明题”,学生可以自主挑战,在数学思维课上展示。这样的“口头作业”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经历失败到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不但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断深化,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思维品质、意志品质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口头作业”的有效设计是一门“学问”,基于减负,如何做得更“有效”,值得我不断地探索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