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1.三年级教材相较以往变化很大,有内容整合的、也有内容前移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少了。2.和二年级相比,由于人员的变动,研究的氛围、教研的文化等都有了一些改变,在本学期我们主要做到了延续良好的教研文化,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契机,在差异中寻求新的发展。
学期初课程部对教研组活动安排提出了新的要求,把每月第一周定为月规划周,后续则进行研究和落实。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教研组基本能够做到重点工作在节点上重点落实,集体备课和学习则化入日常,研讨活动全员参与。例如:
( 二实小 )校区( 三 )年级数学教研组( 10 )月规划
项 目 |
具体内容 |
责任人 |
重点工作 |
1.第一次形成性测试 2.准备区调研课《间隔排列》、《平移和旋转》 |
唐琴珠 |
学习内容 |
1. 研读教材三、四、五单元。 2. 学科.育人指导纲要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平移、旋转、轴对称》 3.学习课例《认识周长》、《间隔排列》、《平移和旋转》 |
各成员 |
集体备课 |
1. 《间隔排列》、《平移和旋转》 2.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结合实际进行课时的调整或重组 |
唐琴珠 |
研讨安排 |
10月13日:王珏执教《认识千克》
|
王珏、唐琴珠 |
质量监控 |
(1) 单元测试 (2) 采分测试 |
唐琴珠 |
教 研 活 动 记 录 表
部门 |
(三)年级数学 |
时间 |
2014.10.13 |
缺席 |
无 |
主持人 |
唐琴珠 |
地点 |
三数 |
记录 |
唐琴珠 |
主要 议题 |
量与计量单元研讨 |
||||
内 容 记 载 |
一、课堂教学 王珏《认识千克》 (1)生活导入 同学们,老师昨天去了一次超市,买了一袋红枣和一袋香脆管。怎样知道哪一袋比较重 ? 小结:比较这两袋食品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也可以用秤来称一称。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用的秤,我们一起来认一认?PPT导入图片 (3)观察秤面,引入1千克 1.认识台秤。2.师相机介绍(1)质量单位“千克”可以用kg表示。(2)0刻度。3. 读一读,下面这些秤面,各表示多少千克? (4)体会1千克 (5)认识净含量 (6)认识载重量 (7)综合练习:把物品搬回家 (8)课后拓展 二、说课 1. 本节课我从生活经验引入认识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孩子体会1千克有多种,建立表象。最后还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学生对常见生活用语的理解“净含量、载重量”等,进一步感受几千克,和千克在生活应用中的普遍性。 2. 和学生以往学习的计量单位相比,质量单位最抽象。首先不可视,其次经验少,第三难感知。因此,课堂上我尽可能让孩子多体会、多了解、多比较,帮助孩子建立1千克的表象。把常见物品和质量相关联,了解生活中千克的普遍存在。 三、评课、议课 1.从生活经验到工具引入再到计量单位的教学非常自然和刘畅,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对于抽象的质量单位的感知,教师提供了很多学生可见、可体会的物品,建立1千克有多重的表象。学生从一大盒牛奶、8个桔子、两袋盐等不同物态、不同包装等多个角度建立起了1千克的参照系,为后续的准确使用单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对学生的错误资源和学习困难有敏感,能及时进行辨析和指正。 改进建议:体验活动的组织形式还可以更多样。 |
日常的学习和研究,我们除了按照学科组要求和月规划进行落实常规的事务之外,还立足于教师的个人发展,力求做到5个促进。
1、依托新教材,促进了教师教材的解读能力。
依托三年级教材更新这个契机,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区教材培训,及时学习区提供的视频,理解教材变动的背景、意义,领会其目标的达成。为教师的学习和输入找到新的动力。同时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骨干力量,及时解读,深入理解。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个人再独立备课。逐步提高教师独立解读教材和备课的能力。例如:新旧教材对比读,读出变化;读纲要,读出理念;明目标,用好教材。
2、依托新教师,促进了教师的评课反思能力。
新教师是数学组的新生力量、也是宝贵的资源。新教师虽然缺乏经验,但可塑造、愿学习。教研组的其他4位老师都是她的学习和听课对象,在本学期王丹先是听一节上一节,然后是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自主备课、上课,积极请教,开放课堂。在几次听课调研的过程中都体现出了明显地进步。通过对王丹开放课堂,评课指点,也促使其他老师在评课反思中有所收获,形成输出和输入的双赢。做到新教师,主动学习,促成长。老教师,倾囊相授,再提升。
3、依托校活动,促进教研组常规更规范。
本学期的活动是比较密集的。例如常规的备课检查、作业检查,期初调研等,还有区教研室的督导评估。教研组依托这些活动规范了年级的备课要求、作业批改各项常规工作,例如作业的自查,督导评估时分组相互听课、评课,进行先期自我诊断,一次次提升质量。因此,不管是在调研、督导和各项检查中都取得了好的效果。
4、依托各类学习,促进教研组的内化和转化力。
本学期,教研组成员积极参加校外的各类培训、学习活动累计达30多次。不仅如此,我们还对外出和校内的学习,尽可能地进行深化和转化。例如,听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间隔排列上移植和重建课。听了区教研员的指导,对平移、旋转作进一步的设计和变化,都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听了“评鉴试题 提升质量”的讲座,蒋老师就提出,光发现问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去把握学生的发展目标,尝试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练习。因此,在期末复习时,我们分工合作,每人一个专题,进行了练习的设计,提升了期末复习课的质量和效率。
5、依托新团队,促进教研组文化的再发展。
三年级数学组成员的构成有了变化。个人的学习习惯、上课风格、处事方式、交流方式都有所不同。本学期,我们一方面保持二年级时浓厚的日常教研氛围,另一方面也在这些差异中寻求新的发展点,从融合走向一体,形成了具有战斗力的新团队。
回顾一学期的教研组工作,我感觉对于月规划中的集体备课和学习内容的确定主要就是依据进度以及各级各类的学习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平时已经是成为常态了,这样写下来意义不大。而研讨课和质量监控则有必要进行前期的规划。但是研讨课的时间规定则影响了研讨的实际效果,导致不是根据需要来确定研究内容,而是根据进度来选择研讨内容,意义不大。有规划本身是很好的,可是到底规划什么我觉得还能再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