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常州、淮安地区“新基础教育”综合学科研修活动在二实小举行
发布时间:2014-03-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叶伟锋

 

 

 

 

38下午,常州、淮安地区综合学科兼职研究员、列席研究员、特聘人员以及合作校、基地校综合学科负责人近30位老师主动放弃休息,齐聚二实小综合楼三楼多功能教室,在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徐冬青老师的带领下,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研究中心的庞庆举老师也专程从上海赶来给予了现场指导。

本次研修活动共分三个板块:

专家引领,清晰目标。徐冬青老师作了《关于推进“新基础教育”综合学科研究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专题报告,老师首先从叶老师发给他的邮件作为开场白,明确综合学科不只是学科,它与人的一生关系密切;接着以“我们已经走到哪里了?”客观阐述了综合学科目前的研究状态;而后分别从“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突破口在哪里?我们怎样开始研制我们的指导纲要?”四大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客观分析了综合学科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五个突破口”,为深度系统地推进综合学科的研究性变革实践工作和综合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提出了指导意见。

学习交流,深化认识。接下来,与会教师按照学科分成了四个小组,参加了听课、评课研讨活动。在每个小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分别观看了去年中期评估的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的优质录像课。虽然有些课的视频声音不够清楚,但老师们都全神贯注地观看、记录。看完课大家围坐在一起,围绕主题一节好课的标准,在学科育人价值的挖掘体现、资源的捕捉与利用、核心过程有效推进等方面展开激烈地讨论,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渐形成了共识。

智慧分享,提炼标准。分组活动结束后,吴燕、张勇伟、耿群志、蒋冬霞分别代表四个学科组作了大会集中发言,认为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一节真实有意义的课,要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在设计上体现长程性(结构性)、两个立场(学生立场和学科立场)、常态积累;在过程推进中,注重“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的内在过程逻辑。最后,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庞庆举、徐冬青两位老师作了现场的点评和总结。

大家满载着收获共同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妇女节。通过本次研修,大家对一节好课的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综合学科的老师,急需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提高资源的积累、开发和转换的能力,在常州“新基础”生态式推进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指导引领能力。        (文:叶伟锋   摄:潘亚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