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家肯定了杨老师的一些成功做法,比如能精心设计教案,做好课件,能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内容需要、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在提问环节、练习设计环节等都能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使孩子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唐丽艳、潘慧黎、夏冬芸老师对本课重建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她们认为习题可以改变形式,可以把例题隐藏在其中,复习时是让学生说,例题是让孩子做,拓展延伸到五入法让孩子思,整节课有连续性、结构性。从“长出新问题→长出新方法→长出新智慧”,让孩子始终有学习探究的需求和兴趣。教师还应在整单元知识结构的梳理上增加类的意识,在试商这一条主线上有类比和延伸,把上节课学习的不需调商的情况和本节课需要调商两种情况作类比研究,引导学生从点状的知识发散到面状,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形成除法计算的方法结构。 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通过研讨,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获益匪浅;通过研讨,我们的教学实践将会更加生动。 (二) 1.教学中的“生成”,是通过开放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资源的生成,再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及教师的回应反馈,生成新问题的“生长元”。 2.做个有智慧的老师,面对多元的、不确定的和意料之外的信息与资源,教师的回应反馈是选择“放”,还是选择“收”,或是选择“收放有度”,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捕捉、判断、选择、调整的意识和能力。 3.抽象概念的教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教学到位,层层切入,不能突兀的把概念强塞给学生。 4.不要为了重心下移而重心下移,下移的要有价值、要能收放自如。 两个多小时的研讨活动对每位老师来说都有新的体悟,特别是翠竹校区的老师可能之前只是观望“新基础教育”,而现在是真正踏入了“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