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国家课程>>英语>>感悟手记>>文章内容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事业
发布时间:2012-03-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梁小红

平庸渺小的我,一向对历史不太感兴趣,只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新基础教育研究史》这本厚厚的专业书,在我床头放了几天也没有多少吸引力,眼看着寒假一天天过去,布置的作业却还没动,于是在某个夜晚看完电视之后终于强迫自己拿起了这本书。翻开这本书,发现它并不如我想象中那样深奥和枯燥,不知不觉我被吸引住了,欲罢不能。在这本书里,有很多我所熟悉的专家、校长老师的文章,读他们的文字,感觉是那么真实和亲切,他们用自己智慧的文思来叙述曾经用心、用情经历过的研究历程。正如李政涛博士所写:“历史是由每个曾经活过、挣扎过、奋斗过和思考过的人书写的。对历史的书写既是重现历史的过程,也是再构个人内在自我生命的过程。我相信这种基于具体个人的历史观:历史总是具体的人的历史,是活在每个人的生命实践细节中的历史,是有呼吸、有体温、有挚情的历史。”值得自豪的是,我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这些饱含真情的心路史,让我共鸣,促我思考……

重温过去:You reap what you sow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忘不了一次次奔波于常州和上海之间,有时奔跑追逐火车差几秒就要错过一趟车;忘不了李伟胜老师经常深夜或凌晨发来邮件告之活动内容,于是下班后集体研讨上海教材,设计教案;忘不了每次为了评课而绞尽脑汁;忘不了左焕琪教授和李晓文教授为了我的一节研究课而通了半夜的长途电话……回首走过的这一段历程,有忙碌,有艰辛,有焦虑和困惑,但更多的是感动与收获:我们注重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我们有了开放和结构意识,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开始了课型研究……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我渐渐有了底气和自信,我开始面对常州市的英语教师作教材分析,我接受部分学校的邀请与同行探讨教学,一路走来,充实幸福,正如李家成老师所说“有相互交往的快乐,有成就他人与自我的自豪”。

剖析现在:Nothing seek, nothing find (没有追求就没有收获)

现在的我,与他人相比,少了一份激情与执着,与过去相比,多了一份自满与懒散。自新基础教育进入“扎根性”研究以来,我们这些基地学校更多是要进行自主的研究和辐射,因此也就没有原来那样一次次往返于常州和上海之间的学习活动了。于是,现在的我,“躲进小楼成一统”,将自我封闭起来,每天安于现状,除了上课就是钻在作业堆里,渐渐地,自己都感觉没有底气走出学校面对同行。偶然参加常州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活动,发现其它学校的英语老师们,正如当年的我,他们开朗自信,思维活跃,表达清晰,针对一节课总能侃侃而谈。而我,却连开口的自信都没有了。通过读《新基础教育研究史》,我了解了专家组老师的成长历程,他们并不是生来就是专家,他们的独到见解和活跃思维来自于他们不断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他们也承受着很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他们也有很多焦虑和困惑,但他们能勇敢地面对,并不断接受挑战,在“亦学亦研,亦成亦长”的过程中,他们就成了我们佩服的专家。所以,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个目标与行动,否则就会迷失自己,虚度光阴。

展望未来: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在我校英语组,我是年龄最长的一个,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颇有点倚老卖老的作风,什么活动,都是让年轻人参加,自己也就不要多动脑子多费心了,慢慢也就变得笨拙、愚钝了。读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史》,实在让我震撼。且不说叶澜老师已将近七十高龄还这样著书立说,孜孜不倦,因为她是个大家,不能与她相提并论,而读到李政涛老师文中写到的吴玉如和卢寄萍老师,也实在让我汗颜。这两位古稀之年和耄耋之年的老师,她们整天奔波于一所所学校、穿梭于一间间教室,始终不知疲倦,依然显得年轻有活力,甚至没人相信她们的真实年龄。与她们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停滞不前呢?看看我所在的团队,年轻人个个意气风发,兢兢业业。他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善于优化教学方法,他们不也是我学习的优质资源吗?所以,步入中年的我,在工作中应该少一份沉寂,多一份自我更新自我重建的勇气,保持旺盛的学习需求,多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不断超越自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