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溧阳西南部有一座青峰山,号称吴越第一峰。3月26日,春光明媚,四(4)班在史佳灵爸爸的带领下,一路颠簸来到山脚下。
举目远眺,层峦俊秀,茂竹茵茵。没有护栏,没有石阶,不见人烟,原生态!正当我为其倾倒之际,那些猴一般敏捷的同学,早已手脚并用,攀爬而上了。我怎甘落后,追!才爬了100米就力不从心了,羊肠小道上多是石块和散落的竹叶,踩上去滑滑的,增加了上山的难度,慢慢的我找到了破解之法:第一,踩在嵌入泥土的石块上不打滑。第二,拉住路边的毛竹能借力。
林涧潺潺,偶听鸟鸣之声,更觉山间空荡。突现一亭子,众人雀跃,到山顶了吧?见石碑上刻“半山亭”,我晕啊!向山下望去,家长们象一只只甲虫,零零散散地慢慢向上爬,其中一只拉着另一只的,估计是我可爱的老爸老妈。
山顶有一寺庙,其貌不扬。妈妈告诉我:云岫寺早先是尼姑庵,因李白为此山题名云岫峰而得名。后朱元璋在青峰山遁迹胜利,做了天子,重修云岫庵。
下山后我们参观平桥石坝,丰盛的野味大餐后,进入竹林挖笋。我挖到个3厘米的小笋,刨到棵人参似的根,抓到条小鳊鱼。老爸收获最多,挖到一枚“万历通宝”,一株“野百合”,打算移栽到家里,因为野百合也有春天啊!(作者:四(4)班 李元皓)
(二)
我们先穿过“乱石区”,这是一条由大石块铺就的路,偶尔身旁还有运土石的车辆通过,扬起漫天尘灰,在阳光的映照下,如梦如仙。在“滚竹区”大人都滑倒了,“马失前蹄”啊!爬到“半山亭”,大家聚集在一起休息,有人唱起了山歌,高昂的歌声向四处传播开去,让人心旷神怡。转过几个弯,我们登上山顶,站在这个海拔450米的“高山”上,放眼望去,山下的房子就像火柴盒那么小,天目湖就像一颗明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饭后挖笋,和竹子亲密接触,我发现成语“刨根问底”其实就是讲竹子的:刨竹根,问底细——竹笋在哪里?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还真宁死不屈。我们穷追猛打,软硬兼施,竹子才“供出了他们子孙的藏身之所”。(作者:四(4)班 池一柳)
(三)
我走在陡峭危险的山上,两只手抓紧身边的竹子,以小碎步,一步一步缓慢向下移,而回应给竹子的也只有我冰凉的冷汗。汗水流在竹竿上,使竹子显得愈加青翠,生机勃勃。
下山后,我们先在渡假村门口的鱼塘里打水漂,然后去挖竹笋,蒋文渊走狗屎运挖到了一棵灵芝,大家带着开心回家了!(作者:四(4)班 张倡瑞)
(四)
顾不上形象,我像苦力的长工,弯腰驼背匍匐前进。好在我人高腿长,嘿咻嘿咻一口气爬到了半山腰。一停下来才觉得脚难受,鞋子里全是竹叶,脚趾头已经磨破,不得不坐下来清理鞋子。趁这闲工夫,转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哇!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完全是大手笔,不禁佩服起自己来了。
动作熟练后,我发现了爬山的秘诀:竹子可以做我们的“天然拐杖”!戴上纱手套,一把握住一根竹子,借力一跃,就飘到了另一个高点。我如此轻松矫健,好似一只腾跃于丛林的猴子,好不畅快!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开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哈哈,山顶到了!“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爽!
下山很痛苦:我很想一屁股坐下来像那些女孩子滑滑板一样滑下去,但孙未一试验过后,宣布男生有天生的说不出口的原因无法实施。还是交换手抓竹子往下冲吧!坡度实在太大,我经常一脚踩空或两脚打滑,身体晃在半空中,只剩下两只爪子还死死地吊在竹竿上,慢慢地松手,让脚着地,刚庆幸逃过一难,“哗啦啦”竹石流爆发,活埋了我的鞋子,屁股还被大石头击中!
我像喝醉酒的人跌跌撞撞地见到竹子就扶一下,一路被荆棘扎被竹枝打被竹叶泥土滑到山底。第一次感到直立行走是那么舒服!人一定心,就尿急,我一边往沟里撒尿,一边回头看后面的人,天哪!什么叫群魔乱舞啊!下山太疯狂了。 (作者:四(4)班特邀记者 戎腾)
指导教师:潘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