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后三楼多功能教室中,来自各地的新基础学校的老师们济济一堂,丝毫不觉凉凉的秋意。毛如静老师所执教的《乡下孩子》是经过重组后的诗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它展现的是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选材典型生动,语言洗练而有童趣,是一首贴近孩子的生活,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一首诗歌。
毛老师自小生活在农村,她的身上有一股田野之气,她的课堂也自有了田野之风。毛老师把大家带到阳光下,带到旷野里,沐金风秋阳,嗅童声笑语,赏心悦目。课堂上,毛老师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学生们发言积极,听得津津有味。
初读直奔中心。在“初读诗歌,感知诗情”这一板块,教师安排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在听其是否读通读顺的前提下想一想:乡下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安排的意图就是要在听读中培养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整体把握的能力。而后在“想象感悟,体会意境”这一版块,就是围绕“你从哪里感受到乡下孩子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这一核心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
想象唤醒生活。不论是课前的调查摸底、亲子交流,还是课中视频介入、插图运用、仿句练习,都重在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丰富想象,品味语言文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诵读体现能力。课堂上毛老师呈现了多种形式的读,特别是看到孩子们在合作朗读、背诵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创造性、多样性,而且隐含了对诗歌结构、诗歌语言的感悟的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隐”一“渐”显得尤为可贵。
品词突破难点。教诗贵在“品”,品赏结构的神韵,品鉴词句的温度,品尝每个字的滋味……毛老师的课堂中,有对仗词组的找寻规律、第一小节的品词酌句,就连板书小标题中的动词,也男女生配合,要读有韵味。
交流研讨中,二年级备课组长张建英老师就诗歌单元整合的原因以及整合后所带来的好处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使得与会老师对诗歌单元的整合有了大致的了解。任美娟老师从学生能力提升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的视角进行了评课。
“诗是情感的艺术!”一次活动已经结束了,但诗歌教学的研究还刚启航。让我们细细品味课堂,领会充满智慧的点评,更深入到诗歌教学的研究中去。(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