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在“对话”中成长
发布时间:2010-07-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人类社会似乎正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对话的潮流也波及到了学校教育领域,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话是普遍存在的,回顾教育的过去,有对话的教学是存在的,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也是存在的。王校长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对话——教师成长的绿色生境》。既有理论层面的概念界定,又有实践层面的案例剖析;既有教育层面的理性思考,又有教学层面的成熟案例。旁征博引,深度解读,让我着实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与教师对话——二实小领导坚持走与教师对话之路,集聚全体教师的智慧,使得整个学校实现了跨越式成长发展。几年来学校在“新基础教育”精神的感召下,“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成为了全体师生的一种生命态度、生命境界和生命哲学,改善、优化了整个学校的人际环境建设,使得教师自得于自己的教育生活,学校文化气息弥漫在每个学科教研组、年级学科备课组,弥漫在每个班级、每间教室,全体师生在学校生活拥有了一种均衡、和谐的生活体验,既不受短缺和贫困的束缚,也不受过分奢靡生活的刺激,更不受过分紧张生活的压抑,我觉得这何尝不是最中国的古典式幸福啊!

与学生对话——过去的日子里,以白露老师为代表的班队文化建设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悄然地走向回归和坚守,回归和坚守着学校教育的本义。从最初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起步,到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再到培育学生公民意识,这是对学校教育本义的回归和坚守。通过班级自治组织建设、班级自治制度建设、班级自主管理机制重建、班级内部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等路径,在班级生活中培育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意识和能力,形成权责相当的法律意识;在由学生自发组成的班级小社团、班级项目组、班级活动小组中培养学生闲暇生活兴趣,培育潜质学生的领袖气质……与学生的这样一种对话,是让学生对于权利文化自觉意识的一种唤醒,是一所学校对于学生生命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与自我对话——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按特色定位,以一种学习的姿态追求着高度与深度。这就是我眼中的王校长。我对她一向是很敬重的。这种敬重不仅仅因为共同的追求,更因为她深深地热爱小学数学,热爱教育,热爱生活,舒展生命。我感觉她的人生被一种执着包围着,她是审美的,灵性的,热情的,智慧的,我能从她的语词里感觉出她的一种厚重的充实。每个人将工作做到极致,就会获得丰盈的快乐,自己也随之光彩起来。从《烟灰缸,让我尴尬给我启发》中大家能感觉到她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并巧妙地化作教学的重要资源,所有这些鲜活的语言和创意,使得她的课堂充满了源头活水。学生喜欢他的课,不仅是深度上的智力挑战,还有永远散发阳光的审美体验。教育工作是一个让人灵魂容易结茧的工作。相当多的人把教学当成了一种苦役,在机械的周而复始中,一天天、一年年熬着,寸寸挪动,挨向可怜的退休工资。她却坚持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她的课堂构成了对生活高度的认识,并不断获得一种高峰体验。写了一篇篇颇有影响的文章,出版了一本本值得阅读的著作。这些点滴积累就是一个教师职业规划的一块块基石,将之积累起来,便构成自己职业财富的精神丰碑。

个性率真的她,只要有教师,有间教室,她都能进入情境。尽管12号下午风雨交加,可是新北区实验中学的报告厅里却洋溢着春的气息。只要她一进课堂,就能把整个“场”给运转起来。评课时亦如此,每次评着评着她就会站到老师们面前,开始了“上课示范”,老师们呢,仿佛真的听她的课。若说是表演人格,不如说是她的“投入”,每一次都是“生命的初恋”——充满激情与感染力,她那儒雅又不失高度的指点,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印象,让我心悦诚服地接受,又不至于让人觉得突兀而不可逾越。

和大家一样师范学校毕业的她,拥有一点灵性、悟性,更重要的是勤奋刻苦。读书、写作、思考、备课,这样一直攒下来,就把自己垫高起来了。现在有的青年教师拿过来一个教材当一片叶子,不研究这片叶子是长在哪棵树上的,是杨树还是柳树上?不管这些。她的方法是,不仅研究叶子的叶脉、叶肉,还必须知道这个叶子是长在哪棵树上的,还要知道这棵树是长在什么林子里的,是热带丛林,还是北方大兴安岭里面的。这靠的就是后面大量的阅读、提取、提炼,它不仅是一种组合,还得通过合理的组合生成出新的东西。

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真切地感悟到要无限地学习,无条件地热爱学习,及时地进行一些“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走得更远。成长不是靠等待,更不是靠别人来拽。任何人的成长都不能寄托于别人身上。要努力当一棵树,不要当一棵藤,不要依附于某些权势和某些关系之中,因为那些权力和权势终究会离你而去。只有长成一棵树,把你的根深深扎在泥土里,扎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扎在你的专业尊严上,你才能长得高,才能获得力量,才会不畏风吹雨打。才有更宽广的“对话”的时空。

我感觉,王校长在不断的“对话”中朝着心中明亮的地方一步一步地前行,即便多少年过去后,她仍能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教学的某个亮点中,找到生命中连绵的山脉、欢快的溪流、葱郁的树林、绚烂的野花……

(供稿: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 姚灵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