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二实小:向思维和行动的更深处迈进
发布时间:2009-11-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小娟











1158日,我、潘银婷、白露有幸参加了“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学生发展研究室兼职研究员研修班的学习。毫不夸张地说,这四天的学习绝对不亚于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丰富的精神之旅。

◆第一块:我们在学习。

三天不同形式的学习,给予我们不同的思维冲击,当我们在感觉来不及消化的时候,内心挑战与创造的激情却又一次次地被燃起。于是,我们问自己:这份内在的驱动力来自哪里?我们的心告诉我们:来自于我们对教育一份热爱、一份职业的敏感以及由共同的教育理想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共鸣。

第一天:思想的力量

依然记得第一天小组交流时的热火朝天。或许,对于许多老师来说,我们或许不曾谋面,但是因为有了同样钟爱的新基础,有了共同热爱的这份事业。于是,陌生的我们,一见如故,有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经验与困惑,收获与烦恼,一次次地对话,一次次生成,智慧由此而生。还记得在第一天的大组交流中,曾伟老师对班主任专业角色的再度解读再一次打开我们的视角:班主任应该是学生成长的伴随者,价值的引领者,家长资源的合理开发者,社会价值的承担者。

第二天:思考的深度

俗话说:思维是灵魂的舞蹈。李晓文老师的追问,再一次启发了我们——一群学生工作者的思考,那就是学生工作中的儿童立场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真的需要多一份这样的思考,那就是孩子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真正满足他的成长需求。

袁文娟书记的讲座让我们回忆起了那段我们共同走过的日子。她那本真、返璞归真的思想为我们打开了基于学生发展研究的学生工作深化改革视野。记得叶澜老师曾经说过:要让语文老师的思维具有逻辑性。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从陆敏老师理性、系统的规划以及长程式的系列活动设计中,真正感受到了逻辑的美。而汽轮小学的谢晓东老师面对特殊学生时,不离不弃,她所提出的两个“如果”:如果这个孩子是我,我希望老师怎么做?如果这个孩子是我的孩子,我希望老师怎么做?这同样也在拷问着我们为师者的良心:那就是面对一群特殊的学生,我们是否真的拥有了一颗母亲的心。

第三天:思维的融通

第三天里,不管是局小的团队合作呈现,还是郭老师、陆老师对班主任工作于内涵发展的独特解读,都带给我们极为丰富的资源。很佩服局小许嫣娜老师对命题的解读与剖析能力,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一个平面的问题立体化,清晰化,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思维的方式:那就是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用综合的思维来转化外部资源,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赢。

郭玉琴老师则结合自己参加“新基础教育”研究“引领进入、主动投入、自觉融入”三个阶段的体悟、思考与践行,展现了一个学生工作负责人走向新的发展可能的成功范例。

陆燕琴冷静、理性严密而又不乏诗意地阐述了班级生活的有机经营。教育无痕,而我们为孩子营造的有机的班级生活却会成为孩子生命历程中最华美的章节和最深的怀想。

◆第二块:我们在思考

信息的丰富,可能我们还来不及消化。但是,在细细咀嚼这些信息的同时,我们又生成了以下的思考:

1.学会学习。李家成老师的点评提醒我们:我们的专业理论还需要修炼。那么,如何来提高我们的专业功底?我想,我们只有在“新基础教育”科学理念的指引下,在叶老师、李老师这样大家的引领下,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才能将教育理论内化,并渗透到我们的教育行为中。所以我们要特别加强“新基础教育”已有成果的学习,不光学习《纲要》,还要对以前的“新基础教育”成果进行回溯研究,发现班级建设研究的推进发展过程;同时还要积极参与活动现场,积极关注交流研讨的资源;更要养成日常学习、反思、重建的习惯。

用潘银婷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像郭靖一样,再愚钝,也要挤在这高手如林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学生发展研修班;再懒惰,也要紧跟着东文娟,西小文,南家成,北晓丽,中叶澜这些尖端老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知人者智。研讨中,大家不止一次地提到要了解学生。其实,我们觉得还应该了解家长,了解任课老师,整合教育的资源;同时,我们还要了解同事,了解同行,我们在埋头赶路的时候,也要停一停,看看别人在干些什么,干到什么程度。这样一种开放的、学习的心态,才可以让我们实现资源的共享与视界的融合。

3.自知者明。袁书记和郭老师的讲座呈现出了许多二实小曾经的创造,如儿童立场的确立,学校大型活动的序列设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班级建设日常化的思考和实践,社会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等,这些都使我们的学生工作、班级建设呈现出了二实小的特色,并成为上海基地学校学习的榜样。但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依然需要回溯研究,如儿童立场的确立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进行开发,班级建设如何实现与大世界的有效沟通,日常化推进中如何确立规划意识,社会化资源的综合利用中,怎样真正做到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学生更乐于接受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我们的儿童立场,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好玩的、难忘的”在新的学生群体中的内涵。

一种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未来的日子,就让我们怀着对生命成长的敬畏,怀着对教育真谛的领悟,思考着、践行着。相信在你、我、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育理想一定可以从可能变为现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