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再有昨天,可昨天毕竟来过,总得走向明天,可明天是啥模样?
3年前的一(3)班,男女生的比例超过2:1,四十三人的班级有三十个男生。这个全年级唯一的非外语实验班,把附近两所幼儿园的皮猴王都收了进来,整个班级“乱”劲十足。
如今的三(3)班,孩子们的“皮”性尚存,班里的成绩当然走不到全年级最前。可所有知情的人都说:这个班令人刮目相看。
变在哪里?习惯于以特色为横、以成绩为纵找坐标,记者从茫然起步,在学生稚嫩的话语里、在家长你争我抢的感叹中、在李娟的笑容与泪水里徜徉着检索着……
一声呼唤——“我的孩子们”
当老师的都喜欢教好学生,李娟班里不是没有,可更多的是中等生、调皮生。
“李老师从不讨厌那些表现不好的小朋友。”班里一位女生告诉记者。然后歪着头想了一下,“一年级的时候,犯错误的小朋友特别多,我看到李老师都把他们抱在腿上搂着谈话呢,就好象他们没有做错事反而是得了表扬一样。”
家长们告诉记者,“李老师把班里的学生称之为‘我的孩子们’,这个称呼开始还真让人有点不习惯。”而李娟对此的解释是——班里调皮生太多了,想跟孩子拉近距离,“亲其师,信其道”,用妈妈的口吻相信他们更愿意接受。
就拿学生欣浩来说,自己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还常常搅得课堂不能安宁,身上坏习惯有好多。李娟专门为他建立了一本个案记录本,并把这本本子题名为“倾听花开”。每天和他以及他的家长用笔沟通。有进步了,李娟会在“倾听花开”本子上写一段鼓励他的话,再写一段话给欣浩的妈妈,让家长为孩子的进步高兴。表现不好时,会在本子上与他交谈,告诉他错在哪里,该怎么去做。再给欣浩妈妈留一段话,告诉她此时怎样和孩子沟通。同时要求欣浩每日回一段心里想说的话,以此来锻炼写话能力,纠正不良习惯,培养正确观念。有特别进步的时候,李娟还会在本子上印一朵花,当孩子有了十朵花时,便会送上一本书,以表扬他一个阶段内的进步。当“倾听花开”换到第二本时,欣浩的行为习惯已大有改观。“我最记得有一次得了大表扬,李老师就在周末带我到休闲小站边吃边聊,真开心。”欣浩温暖地回忆着。
象欣浩这样的学生班里还有5、6个。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李娟坚持每周给家长写一封信,前后写过21封。她与家长谈读书、谈感恩、谈课堂、谈生活、谈运动、谈复习,心渐渐走近。
一本《共读出来的爱》是李娟与家长沟通得到的珍贵礼物。偶然读到著名童话作家金波的作品《乌丢丢的奇遇》,李娟在感动之余向家长们提议,由老师、家长、孩子三方共读,写下读后感,最后由家委会主任秋语把感想汇集出了一本书——《共读出来的爱》。
“共读让我们回到童年,感受孩子的成长,理解爱的温暖与奉献的可贵,而且整个家庭一下就有了学习氛围。孩子爸爸以前总说外面有应酬,很晚回家。是乌丢丢把孩子爸爸给引回来了。”一位妈妈说。
“李老师用午间半小时为我们读书,她的声音好甜,故事真好听,结果好些同学都不肯回家吃中饭,怕迟到了听不全李老师读故事,改在学校吃饭啦。”又一位小姑娘跟记者说出了心里话。
一句共鸣——“哪能总让你费心”
不仅仅是21封信,李娟还与家长有一个QQ群,每星期四晚上9点相约网上。“他们班还有个家委会呢,搞了好多活动,真厉害!”该班的科学老师对记者感叹着。
为着这40多个孩子,真有说不完的话?父母们就那么乐意参加家委会?活动能有多少实效?一连串的问号从记者脑中闪过。
“有的家庭连电脑都没有,大家也不太懂什么家委会,每个大人都有自己忙不完的事,这是真实的起始状态。”有个家长坦言。
什么带来了改变?“因为李老师是真的喜欢孩子,她自己掏钱的地方太多了,在网上买了几千元的书,用于对孩子进步的奖励,还有书签、赞美条,圣诞节在每个孩子抽屉里塞礼物。就拿校运动会来说吧,我怕儿子口干抱了个西瓜赶来,没料到儿子跟我说‘妈,你回去吧,用不着,李老师给我们每人买了棒冰,要是我们表现好,明天接着买’。我当时就想,这西瓜还不如根棒冰?再想想,就懂了,人家老师把我儿子当自己孩子。我们当父母的总不能让人家老花钱,更得出力呀。”这位妈妈说出了所有家长的心声。而李娟的回答则是:“我用的大多是自己平时的稿费,如果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花这点又算什么呢?”
在家长们朴素的歉意下,这个班先是有了一个QQ群,多了网络平台。后来又在秋语等几位家长的倡导下成立了家委会。“开始时只有部分家长参加,活动经费收了每家50元。在第二次收经费前,我们把所有账目在家长会上一一公开,然后又收100元,全班没有一家不交的。这些经费中,有的用于请书法专家给孩子专题辅导,有的则是组织孩子外出旅游。比如去年五一全国赛龙舟精英团来常,家委会认为这个活动不错,就组织了70人的观光团,还带着孩子们到马山附近烧烤,给他们增添了作文的素材,让他们感受着童年的快乐。再比如,家委会从去年12月份开始组织军训,为每个孩子做了身迷彩服,军训那天不少家长自发赶到91079部队协同李娟管理。后来,为增强效果,家委会又请部队官兵到学校来给班里孩子军训,一共进行了4次。”家委会主任秋语介绍说。
“我们这些家长就是因为看到了活动的成效,才越来越积极参加。拿军训来说,这个班的很多孩子参观解放军叔叔的宿舍后,回家就再也不让爸爸妈妈帮收拾房间,一心想着要把自己的被子也叠得方方正正,自理能力大大增强,责任感也多了不少。再比如,经过6次书法辅导,这个班的孩子字就写得特别好。”又有家长插言了。
就这样,李娟先是赢得了孩子,接着赢得了家长。
一分感慨——“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平心而论,李娟是个非常感性的女人,她爱笑,也爱哭。她的叙述逻辑性不强,变换的场景、点滴的故事,伴随着她的笑容与泪水,将记者的感情来来往往地调度着,直到被教育的温柔所打动。
举上一例。不久前这个班举行了10周岁集体生日活动。在家长、官兵、孩子们面前,李娟笑语盈盈。母亲向女儿读一封真挚的信,孩子为父母表演跆拳道,金波爷爷送来的祝福……而李娟用电脑展示出三年来她所收藏的孩子们学习与活动中一张张照片与说明,画面的变换就是孩子们的成长。原来,10岁是这样慢慢降临又给人惊喜的呀。
曲终人散。李娟补述插曲。四天前,班里刚收的伙食费少了100多元,明摆着有孩子拿了这笔钱。“我心里好难过啊,带了他们3年,花了这么多心血,居然还有孩子没改掉坏毛病。我跟大家说,老师希望这钱能回来。结果,第一天,没动静,第二天,还是没动静。第三天我已不抱指望了,可就在10周岁生日班会那天,钱,终于回来了。”李娟的泪流了下来。“孩子终于懂得要清清白白去参加这个生日仪式,他犹豫、徘徊、选择,回来的可不仅仅是100多元啊。”这泪水,无声地表白着——你理解这个活动形式背后的价值所在了吗?
断断续续的采访有时令记者心急,家长们提供的亮点总有些与众不同。
“李娟的语文课上得就是好。有一回常州的天气非常好,蓝天白云的感觉特别明显,结果李老师就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细细品味这种感觉。还有一次是常州大雾,她也把孩子带到户外做观察。”一边听,记者一边想,这不叫课上得好,这叫敢于停课搞单干啊,怎么没人介绍李娟代表常州到省里上观摩课,获得一致好评呢。
“我再补充李老师的语文教得好,她对朗读、写话特别重视,我们这些当父母的都知道语感的重要,我女儿写话不错,李老师就帮孩子在面向全国的凤凰语文网上开了贴子,起了雏凤清音的名字,有好的写话就贴上去,后来还帮我女儿投稿到《语文周报》,成功录用拿到了稿费呢,我女儿就跟着李老师学,拿到稿费要把钱花在班级上。”李婧妈妈说。
依然没有人谈分数,记者只好主动出击。“李老师说了,关键是兴趣,这个班的语文成绩跟平行班相差无几呀,不过李老师从不提分数,我们也觉得孩子们天天喜欢上学、喜欢读书,不断有可喜变化,最让父母欣慰。”
这回,忍不住发言的是曹岳镇的妈妈。这个班成立之初,曹岳镇可以说是另类,因为他太胆小、太脆弱,“老师那时叫他发言,眼睛要看着别的地方喊名字,否则我儿子就会害怕,会哭。这学期期中考试,我以为不会上课就没让他带笛子,没料到当天音乐考试,儿子满心委屈又没带笛子得了不及格。没想到这小子居然考后能主动找到音乐老师说明情况,请求再给一次机会,后来得了优秀呢。你们说,是考个100分让我高兴还是儿子这样的成长让我开心呀?”看得出,曹岳镇的妈妈简直是有点得意了。
总算明白了,这个班的家长什么也不担心,唯一担心的是李娟能否继续教下去。
对这个担心有决定权的是校长王冬娟,这位业务精湛的数学特级教师,常州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平静地坐在记者对面:“我欣赏李娟对生命的敬仰与阳光的心态。面对困难,她执著前行,永不言弃。孩子们未必个个优秀,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坚信并始终不渝地践行:让每一朵生命之花绽放其独特的美丽。正如李娟所言:用心就能做到最好!我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看到这一点。”
二实小不是没有耀眼的荣誉,更不是没有优秀的教师代表。但从李娟的身上,似乎更能感受到这所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