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国家课程>>数学>>教研动态>>文章内容
从这里,我们再次起飞
发布时间:2009-09-2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二实小

1022,暮色渐浓,数学组一行六人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对于这次“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数学教学研究室“兼职研究员研修班”的活动,我们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虽然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早已下发,但通过这样一次活动能有哪些收获,能有哪些新的启发?对后续的扎根研究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又一次有机会成为学生,坐在小板凳上,有完整的四天进行纯粹的学习和思辨,这是对思想的一次彻底洗礼,更是对自我的一次彻底反思,还饱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们静静地聆听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我们积极地展现数学组的研究积淀和全新思考,期待得到来自专家、同伴的指引,不知不觉中,笔记本上有了满满的二十多页,来自基地学校的各种资源共享也让电脑吃了个饱,载着丰厚的收获,我们尽兴而返,胸中盛满学习的喜悦。

收获一:开放心态,我们可以学到更多。

     这次参加研修活动的除了“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吴亚萍副所长和庞庆举老师,还有十一所基地学校数学学科的第一责任人和骨干教师共五十多人。基地学校十五年、十年、五年、三年积累的研究资源成为这次研修的学习素材。不管是本学期推进的创新举措,还是纲要学习的方式交流,都能相互启发,在对照中生成新的自己的策略。不管是类课型的三层次过程逻辑和课型结构,还是教研组建设的校本经验,都产生巨大冲击,帮助教师从抽象认识走向整体结构化,尤其是吴老师的专题讲座《“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系统重建》,高屋建瓴,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过程中,彼此坦诚交流,毫无保留地呈现自己的宝贵财富,毫无保留地相互争论和建议。开放的心态,是“新基础”研究打造的教师新型特质,也为推进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收获二:全力呈现,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这次研修除了大量信息输入,我们学校数学组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也作为资源要输出,数学组在活动前一周就组织参加研修的骨干教师学习了研修方案,对照活动要求进行了细化和分工合作。教研组长唐琴珠把本学期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梳理,重点突出几项创新举措,如整体单元设计的研究、备课组层面的系列化实践等,以其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新节点上的新思考赢得了基地学校的充分肯定。孙敏老师介绍了数学组从暑假开始,到开学两个月来,数学组是如何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新研究的推进展开对《新基础指导纲要》的研读。子课题组长潘慧黎老师及时内化吴老师所作的报告,把几年来探索积累的数量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化成清晰的三层次目标制定、三层次策略设计、三层次过程结构,其清晰的思路、翔实的案例剖析成为大组交流的亮点,赢得基地学校老师的啧啧赞叹。课程部长马美南老师更是不负众望,一方面精心安排每天的交流,一方面作为研讨小组的组长,整理讨论材料,大组反馈交流,一方面还承担了教研组建设、三年扎根性研究规划的交流,精美的ppt、规范的文本、清晰的发展思路、流畅的言说都体现了二实小数学组独特的文化和气质。

收获三:系统内化,我们从新的起点出发。

     四天的学习,老师们最大的感受是思维方式的冲击,研究方式的提升,尤其是吴老师的专题讲座《“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系统重建》,从数学教学改革的整体转型、转化路径和系统重建三个层面论述了这十五年来的经验成果,尤其是三层次价值观念、三要素资源开发、三层次目标制定、三层次策划三层次过程逻辑,从理念到实践,从上位到下位,帮助教师们系统梳理了脑海中点状的认识,并向新的高度提升。而扎扎实实研究推进的学校都将自己的优势领域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过程结构,站在这样的基点,类比这样的方式,我们还可以在已有研究领域和计划拓展的领域更快更好地推进实践、系统提炼,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资源。

     向着这样的目标和方向,承载着新的责任与使命,二实小数学组将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提升转化和渗透的能力,提升自我发展和团队打造的自觉,飞得更高,更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