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里暖意融融、笑语盈盈,王冬娟名师工作室周期性成果展示在这里如期举行,市教育局王定新局长、市教育局黄屹处长、省小数理事会理事长王林;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苏教版教材副主审沈重予、副主编陈春圣老师、特级教师汪履平老师、市教研室盛宝良老师等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江苏教育电视台、常州教育电视台等相关媒体拍摄了本次活动并对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进行了访谈。
上午,工作室的郭新华和陈彦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以及数学实践活动《美妙的杯琴》,向与会的一百多人展示了工作室三年来“点、线、面”研究的状态。省著名特级教师、苏教版教材副主审沈重予对这两节课做出了精彩点评,郭老师的课“诱发思路——尝试解答——交流策略”,体现了工作室“点”“线”研究的成果,第二节陈老师的课 “激发兴趣—感受规律—联系生活”,体现了“面”研究的成果,即以“实践与综合应用”为抓手,主动挑战软肋,不断形成突破,经历“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的蝶变!
下午,首先由工作室领衔人王冬娟校长做了专题汇报。王校长以《有你,激情沉淀梦想》为题,介绍了三年来工作室研究的内容结构和研究的方法结构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果。三年来,工作室共开展研究活动30次,出版2本专著,有112篇发表和获奖论文,上102节研究课,举行了47场专题讲座,工作室成员100%实现了专业的提升发展。随后工作室成员汪强、周志华、陈美华分别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向大家汇报了工作室走过的足迹。如果把工作室的每一个成员都看作一点滴水的话,那么他们所带的子工作室就正是因着这样一点一点的积聚形成了一条条颇具特色的线:有“解决问题的策略”、“计算教学”、“统计”、“数概念教学”……,又因着这样的条条线的汇集而形成了一条承载着教材研读与教学设计的潺潺的溪流,在常州小数的大地上流淌着并滋养着。省教研室王林老师和与会的领导专家们对工作室成立以来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成果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王林老师评价说:王冬娟校长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引领作用,带领成员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研究,通过子工室下移研究重心的方式进行教学难点、热点的研究,开拓了校本教研的新形式。汪履平老师把工作室成员比作在“天路”上行走的人,他说在“天路”上行走是要有胆魄的,在“天路”上行走也是快乐幸福的。
最后,领衔人王冬娟对领导和专家三年来对工作室的关心和呵护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她很动情地感慨到:三年的激情磨砺,拓宽了研读教材的新视野,创生了变革实践的新范式,形成了高雅的工作室文化场,形成了工作室的一种“水”文化特质:“开放大气、包容创新”!在这种“水”文化力量的感召下,团队成员则自觉、主动、悄然地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行走方式,“忙并快乐着”,在知识层面、方法层面、精神层面不断地动态生成并赋予“点、线、面”的新内涵,使团队成员在共同的事业追求和实践研究中享受到了职业的内在尊严和幸福,在“成事”中“成人”,“成人”中“成事”!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之路上她将一如既往地“怀揣水的激情,高调做事;保持水的常态,低调做人;内蕴水的坚毅,执着行走,沉淀水的大气,点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