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国家课程>>科学>>科学实验室>>实验教学>>文章内容
《预测》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08-11-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年级:四年级

班级:3

人数:51

学科:科学

课题:《预测》

教师:潘亚清

日期:2007.5.28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实验(测量)的方法获取水位变化的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预测。

2、通过预测盐放入水中变化与实验,体会预测有时会出错,必须用实践去证明。

3、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粉笔不易断裂”的预测。

科学知识

1、理解预测的含义。

2、懂得预测的基本要求:需要科学的依据、需要科学的验证。

3、了解预测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实验、讨论、认识,保持对身边现象的好奇心,会科学地进行预测。

2、通过一些案例,体会预测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目标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调查和预测”的第2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过生活例子了解预测的含义以及常见的预测情形。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说明有些情况可以准确预测。第三部分再次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预测的意义。我个人、感觉教材的编排还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只是在选材上作了一些改进与筛选,并把第一个“粉笔”实验活动目标定位在:科学课研究经常用到“预测”放到后面作为机动。其目的主要是考虑活动的有机、流畅性,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探究更有效、体会更加深刻。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预测”已经有了许多接触。科学课上的许多探究活动中都有“预测一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的思维过程。学生一般能够根据已有经验和现有证据,对一些实验活动和自然现象“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等做出自己的推断。但他们对“预测”在科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预测”更科学、更准确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另外,以前学过的“测量”“对比实验”的方法,是本课学习的基础之一。四(3)班学生学习常规较好,男生思维品质及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要比女生好。因此,本课试图通过预测“掰手腕结果”、水中放钩码、放盐、粉笔落地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层层递进的活动平台,课堂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广大学生尤其女生也能积极参与活动、思考。从而最大可能的让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结构上,理解、运用预测。而本课活动材料的选择也来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都是易取易用的材料,这样就让隐性的思维通过实验、语言、文字、数字转为显性化。也使预测的概念及运用生动化、生活化。

三、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小量杯、水、钩码、盐,粉笔、塑料袋、实验记录卡等

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引出课题

1、请一位同学与老师掰手腕,谁会赢?你的依据是什么?

2、师生互动比赛

3、谈话: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预测”(板书)

(板书“生活经验”、“已有事实”)

1、学生回答(“同学们好”)

2、让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预测?(根据已有经验对事物、现象未来发展作出的猜测)

通过简单的问题与游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预测”的兴趣,初步了解预测概念。

二、活动一——实验:预测50克钩码放入水中水位会如何上升。

1、谈话:各小组桌上有一个量筒,里面放了一些水,看一看有多少毫升?

2、提问:在量筒里放入一个25克钩码,水面会怎样?

3、追问:这是你们的“已有经验”。现在放入一个钩码,看水面上升了多少?

4、请预测:如果再放入一个25克的钩码,完全没入水中,水面将上升到多少?说出你的依据。

5、演示以上实验:

6、交流、小结:根据现有证据,做出了准确预测。(板书:证据)

1、学生回答:30毫升(在学生回答时作看水面的相应指导)

2、(生:水面会上升)

3、学生回答(上升?毫升)

4、学生回答(将升到?毫升处,因为一个钩码使水面上升了?毫升,再加一个一样的钩码再升高?毫升,所以升到40毫升处)

5、观察演示实验,记录猜测结果与实际结果。(预测是多少,实验结果是多少)

6、交流汇报

通过预测及水位上升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实验能让我们获取“证据”,从而使我们做出“准确预测”;并让学生了解有些现象是可以准确预测的。复习 “量杯测量的使用方法。”

三、活动二——

实验:预测盐放入水中水位会如何上升。

1、教师谈话:如果往里面加与钩码体积相同的盐,水面将升到多少?说出你的预测理由。

2、教师:你们这次的预测也是根据已有经验来的,那么怎么知道你们的预测是不是准确呢?(实验、讨论实验注意点)

3、问:你们的实验结果,和你们的预测一致吗?想想这是为什么?你有何体会?

4、教师小结:预测不一定正确,需科学验证。(板书“科学的依据”)

5、思考:如果继续做下去,预测结果。

1、学生预测并说出预测依据(上升到?毫升;不到?ml……)

2、分组实验、记录、交流(?ml)填写实验卡。

3、学生谈体会:(体积不同、盐会溶解、预测不一定正确。因为依据有时不一定科学)

通过同样的水位上升的实验,又让学生体会:有时即使有证据,预测也会出错,因此,我们还是要通过实验去检验。从而获得科学的结论。

四、活动三——让学生了解预测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1、教师介绍预测活动:三根粉笔从同样的高处下落,一根用塑料纸包住,一根装在吹足了气的塑料袋中,一根无任何保护,哪根不容易断?说出预测结果与依据。

2、教师小结:有科学依据的预测较准确。

1、学生预测(装在吹足了气的塑料袋中的不容易断,下降速度慢,落地有弹性)

2、分组实验验证。

3、学生实验、记录、交流。

通过本活动环节,进一步让学生学会用科学实验中预测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为我们设计实验提供了参考。

五、对生活事例讨论:体会预测在生活中的应用

4-5

1教师提问:那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要用到预测?(天气预报、地震)

奥运会金牌预测;考试成绩预测……

2、体育课上教师为何要让同学先做热身运动?

3、为什么要打预防针?

1、学生分组互相交流。

2、集体交流。

通过对熟知生活事例的讨论,了解预测的应用。以及学习本课的重要性。

七、板书设计

2.预测:

根据 已有经验、现有证据 对 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

预测是否正确? 需要科学的依据 、科学的验证

预测的应用:天气预报;预防疾病;预测成绩;预测自然灾害……

七、反思重建

实验记录卡

实验1(演示):

1)在水里加入一个钩码,水位会发生变化吗?

实验结果:量杯的水位上升到( ml处。上升了( ml

2)再放入一个同样的钩码?你估计水位会上升到量杯的( ml处。

你的依据是:

实验结果:( )。

实验2(分组):

预测:在水里加入与上面钩码同体积的一桶盐,量杯的水位会上升到( ml处。

你的预测依据是:

实际实验结果

你的体会:

(请你思考、预测:如果再在水里加入1桶、2桶盐,量杯的水位会怎样上升?)

实验3(分组):

预测:从同一高度落下的三种不同包装的粉笔,哪一种粉笔不容易断裂?

你的预测结果:

你的预测依据是:

实际实验结果:

你的体会:

记录人:四( )班

2007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