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年级:四年级 班级:3班 人数:51 学科:科学 课题:《预测》 教师:潘亚清 日期:2007.5.28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实验(测量)的方法获取水位变化的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预测。 2、通过预测盐放入水中变化与实验,体会预测有时会出错,必须用实践去证明。 3、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粉笔不易断裂”的预测。 科学知识 1、理解预测的含义。 2、懂得预测的基本要求:需要科学的依据、需要科学的验证。 3、了解预测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实验、讨论、认识,保持对身边现象的好奇心,会科学地进行预测。 2、通过一些案例,体会预测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目标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调查和预测”的第2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过生活例子了解预测的含义以及常见的预测情形。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说明有些情况可以准确预测。第三部分再次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预测的意义。我个人、感觉教材的编排还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只是在选材上作了一些改进与筛选,并把第一个“粉笔”实验活动目标定位在:科学课研究经常用到“预测”放到后面作为机动。其目的主要是考虑活动的有机、流畅性,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探究更有效、体会更加深刻。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预测”已经有了许多接触。科学课上的许多探究活动中都有“预测一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的思维过程。学生一般能够根据已有经验和现有证据,对一些实验活动和自然现象“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等做出自己的推断。但他们对“预测”在科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预测”更科学、更准确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另外,以前学过的“测量”“对比实验”的方法,是本课学习的基础之一。四(3)班学生学习常规较好,男生思维品质及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要比女生好。因此,本课试图通过预测“掰手腕结果”、水中放钩码、放盐、粉笔落地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层层递进的活动平台,课堂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广大学生尤其女生也能积极参与活动、思考。从而最大可能的让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结构上,理解、运用预测。而本课活动材料的选择也来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都是易取易用的材料,这样就让隐性的思维通过实验、语言、文字、数字转为显性化。也使预测的概念及运用生动化、生活化。 三、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小量杯、水、钩码、盐,粉笔、塑料袋、实验记录卡等 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引出课题 1、请一位同学与老师掰手腕,谁会赢?你的依据是什么? 2、师生互动比赛 3、谈话: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预测”(板书) (板书“生活经验”、“已有事实”) 1、学生回答(“同学们好”) 2、让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预测?(根据已有经验对事物、现象未来发展作出的猜测) 通过简单的问题与游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预测”的兴趣,初步了解预测概念。 二、活动一——实验:预测50克钩码放入水中水位会如何上升。 1、谈话:各小组桌上有一个量筒,里面放了一些水,看一看有多少毫升? 2、提问:在量筒里放入一个25克钩码,水面会怎样? 3、追问:这是你们的“已有经验”。现在放入一个钩码,看水面上升了多少? 4、请预测:如果再放入一个25克的钩码,完全没入水中,水面将上升到多少?说出你的依据。 5、演示以上实验: 6、交流、小结:根据现有证据,做出了准确预测。(板书:证据) 1、学生回答:30毫升(在学生回答时作看水面的相应指导) 2、(生:水面会上升) 3、学生回答(上升?毫升) 4、学生回答(将升到?毫升处,因为一个钩码使水面上升了?毫升,再加一个一样的钩码再升高?毫升,所以升到40毫升处) 5、观察演示实验,记录猜测结果与实际结果。(预测是多少,实验结果是多少) 6、交流汇报 通过预测及水位上升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实验能让我们获取“证据”,从而使我们做出“准确预测”;并让学生了解有些现象是可以准确预测的。复习 “量杯测量的使用方法。” 三、活动二—— 实验:预测盐放入水中水位会如何上升。 1、教师谈话:如果往里面加与钩码体积相同的盐,水面将升到多少?说出你的预测理由。 2、教师:你们这次的预测也是根据已有经验来的,那么怎么知道你们的预测是不是准确呢?(实验、讨论实验注意点) 3、问:你们的实验结果,和你们的预测一致吗?想想这是为什么?你有何体会? 4、教师小结:预测不一定正确,需科学验证。(板书“科学的依据”) 5、思考:如果继续做下去,预测结果。 1、学生预测并说出预测依据(上升到?毫升;不到?ml……) 2、分组实验、记录、交流(?ml)填写实验卡。 3、学生谈体会:(体积不同、盐会溶解、预测不一定正确。因为依据有时不一定科学) 通过同样的水位上升的实验,又让学生体会:有时即使有证据,预测也会出错,因此,我们还是要通过实验去检验。从而获得科学的结论。 四、活动三——让学生了解预测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1、教师介绍预测活动:三根粉笔从同样的高处下落,一根用塑料纸包住,一根装在吹足了气的塑料袋中,一根无任何保护,哪根不容易断?说出预测结果与依据。 2、教师小结:有科学依据的预测较准确。 1、学生预测(装在吹足了气的塑料袋中的不容易断,下降速度慢,落地有弹性) 2、分组实验验证。 3、学生实验、记录、交流。 通过本活动环节,进一步让学生学会用科学实验中预测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为我们设计实验提供了参考。 五、对生活事例讨论:体会预测在生活中的应用 4-5’ 1教师提问:那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要用到预测?(天气预报、地震) 奥运会金牌预测;考试成绩预测…… 2、体育课上教师为何要让同学先做热身运动? 3、为什么要打预防针? 1、学生分组互相交流。 2、集体交流。 通过对熟知生活事例的讨论,了解预测的应用。以及学习本课的重要性。 七、板书设计 2.预测: 根据 已有经验、现有证据 对 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 预测是否正确? 需要科学的依据 、科学的验证 预测的应用:天气预报;预防疾病;预测成绩;预测自然灾害…… 七、反思重建
实验记录卡 实验1(演示): (1)在水里加入一个钩码,水位会发生变化吗? ( ) 实验结果:量杯的水位上升到( )ml处。上升了( )ml。 (2)再放入一个同样的钩码?你估计水位会上升到量杯的( )ml处。 你的依据是: 实验结果:( )。 实验2(分组): 预测:在水里加入与上面钩码同体积的一桶盐,量杯的水位会上升到( )ml处。 你的预测依据是: ; 实际实验结果 。 你的体会: 。 (请你思考、预测:如果再在水里加入1桶、2桶盐,量杯的水位会怎样上升?) 实验3(分组): 预测:从同一高度落下的三种不同包装的粉笔,哪一种粉笔不容易断裂? 你的预测结果: 。 你的预测依据是: 。 实际实验结果: 。 你的体会: 。 记录人:四( )班 2007年 月 日
《预测》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08-11-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