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3-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凭借“常州市部分实验小学联合校本教研主题活动”这一研究平台,我们科学学科也在常州市教研室瞿晓峰教研员的带领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同题异构”教研活动。此次活动,还吸引了众多其他非联谊学校的听课教师,使本不宽敞的空间里充满着研究学习、交流讨论的浓烈氛围。
活动中,常州市觅渡桥小学林峰老师和博爱路小学俞颉老师给我们送上了两节探究性的课例《搭支架》。《搭支架》是一节传统的课程,教材从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出发,让学生在众多图形中比较出三角形最牢固、最结实,从而利用这个原理构建更美观,承受力更大的立体图形。但是,很久以来,本课一直处于课时难安排的矛盾中。一节课处理,会因内容容量大,时间仓促而忙乱;两节课完成,又会因拖沓而显冗长。就在这样的尴尬局面下,两位老师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课前进行了有结构的,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课堂上,两位老师各辟蹊径,展现给我们不同风格但又同样灵动、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
林峰老师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出示半成品立体图形给学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加工改造。在给图形添砖加瓦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归纳出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利用这样的原理重新再修筑自己的半成品,使其更坚固,让学生带着成就走出教室;与他不同的是,俞颉老师从小处着手,从结构简单、色彩鲜亮的平面图形入手,让学生在老师的演绎中,观察、比较出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悉心指导学生在动手前,先设计平面图形,从而利用科学材料,建构出更美观的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也挑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能力,让课堂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学生带着自己的智慧跨出了课堂。课后,执教老师着眼于教材研读、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场的各联谊学校老师也就自己听课的想法和建议向大家展开交流和研讨,让在座的每位听课老师从中获得思考和启发。
最后,教研员瞿老师对这次活动作出了高屋建瓴的总结,并指出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将进一步发挥同题异构的价值,要让这种形式深入到更多的课型中,让不同的教学设计带给听课老师的思考值得回味,从而促进老师们反思怎样把平常课上得更精致?
一上午的时间很短,但是这次联谊教研活动带给每位教师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感受却很多,就让大家带着这份回味和思考去自己的岗位上探索实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