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挡不住二实小语文教师匆匆的脚步。8月3日,36位语文教师整齐地坐在校多功能教室里,以“学习、研讨、实践、提升”为主题的暑期语文教师校本培训也就正式拉开了帷幕,奏响了一支欢快而淋漓的交响曲。
第一乐章——“走近学生,以儿童的视角发现问题”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强调儿童立场,从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设计活动,建设班级文化。事实上,教学中这一观点也非常的清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备课时强调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需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点。但教师与学生年龄、经历的差异,都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看待问题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必将带来教师指导上的偏差。因此“看病号脉 对症下药”就成了培训的第一步。俯下身子,和孩子一起来做一做考卷,亲身感受一下孩子在“基础知识、阅读、习作”等主要方面具体可能存在的问题、困难。一时之间,教师们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唤醒了久违的记忆,感受颇深。大家从把握高年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出发,展开了交流、讨论。虽然很多教师都缺乏教学高年段的经验,但都能联系自身教学实际,分别从基础知识、阅读感悟、写作、教学相长等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有建设性的意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家一致认为功夫要下在平时。作为教师,需要坚守阵地,将“兵法”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同时对高年段教学的研讨,也对每位教师头脑中的教学思想进行了梳理,易于他们高瞻远瞩。下午,语文教师就以备课组的形式对本年级各方面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基于对本年级教学重点的认识和把握,提炼出日常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既是前期的总结,也为后续年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乐章——“认真学习,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已逐步形成了这样一套工作模式:设计——实践——反思——重建。但因为平时工作的繁忙,对于落实到操作层面以及内部的一些紧密联系都缺乏静心的思考。而暑期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通过对各个评价表的研读,细化每一个阶段的具体要求,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走进各个办公室,出现在我们眼中的是这样一幅幅画面——一位老师在读材料,其他老师认认真真地看、仔仔细细地听,这个阅读不是粗枝大叶的,而是抠字抠句。一旦对某个词语、某句语句或某个理念有疑惑,教师们就会立刻提出,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讨论,直到大家都明晰了才继续下一块的学习。有时碰到大家争执不下的地方,就及时向学科部长请教,各年级的学习都在紧张而热闹的氛围中进行。五、六年级的老师为了能更有效地学习,他们两个组还合并在一起进行学习。新来的两位老师不能理解的,其他老师就细细地给予解释,直到她们明白为止,在帮助新教师的同时,老师们自己对文本的研读也更深入了。
第三乐章——“精心设计,以实践的态度解决问题”
学习过后,紧接着就是大练兵,要求在细观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教学设计,能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融合?这既是一种检测,也是一种内化。
任务布置下去了,教师们也就各自忙开了。走进机房,老师们有时凝神苦思,反复推敲活动的精致化、有效化;有时笔走如飞,豁然开朗下的智慧火花频频绽放。教学目标制定中对教材文本、学生状态的解读,对单元教材整体结构的把握;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与应对策划,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师对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切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此时,教师们不仅仅是在设计一份教案,更是在检测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形成。
在各自完成教学设计后,老师们又聚集在一起说课,诠释自己设计的意图。在交流中,在碰撞中,每位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更加全面、深入,目标的制定更加准确、到位,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推进性,“最佳设计”也随之而产生,为后期开展课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暑期是炎热的,培训是辛苦的,但老师们的心头却是火热的。在感受压力的同时,更多的是一份促进自我提高的动力。回顾整个培训过程,大家都觉得过得很充实、收获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