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名师的味道
发布时间:2007-05-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佳维

5月11日—5月13日,江苏省教育学院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二届小学英语“新课程 新精彩 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为时三天的盛会,不仅学习到了先进的“新课程”理论知识,而且来自北京、四川、安徽、广东、江苏等六个省市的全国知名教师还用他们的实际课堂,向我们诠释了教学中理论运用的艺术。

每节课每个讲座对我的感触都很大。择其重点陈述如下:

首先是我们江苏省的特级教师沈峰老师的课“Planning for the weekend”,这节六年级的课容量非常大,操练的密度很高,听说读写都融入其中,听完后不得不感叹这40分钟真不容易。①沈老师经常要求学生陈述一段话,复述课文、复述对话、转述他人语言、完整地表述刚讨论完的话题等。学生必须要全神贯注而且得听懂她的话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其他学生会不断地提醒他。这与我在教学时满足于学生单句表达相比,学生的操练要求不在一个档次。②沈老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非常有主见,也很科学。例如:比较简单的对话和文章可以作为听力材料或阅读材料来训练学生的听读(信息获取输入)能力;而比较复杂篇幅较长的材料她会进行分段处理,有的部分做阅读判断或选择,有的部分做表演,有的部分听录音回答问题,还有的部分做填空题。这么处理以后,教材内容被用活了,教材中所包含的能力要求也都得到了实施。③沈老师很注重让自己的教学与中学要求、社会运用实际要求接轨。比如:教学生说纯正的口语,同时又多让学生接触着听多种口音的发音特点,美式与英式,年老的人与年少的人说话的不同音调等等;追问学生回答的答案,与学生真诚交流,选择适当的情境和话题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等。这样学生不只是学到书本中的个别词句篇,而是与生活中的英语材料打得火热起来,有利于提高他们今后对英语学习的语感和适应力。

其次是来自广东的田湘君老师的“sailing”一课,与沈峰老师的课大不相同。如果说沈老师的课堂是现代城市快节奏生活的产物的话,那田老师的课堂特点是春风化雨,“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是田园派大师的典型代表。这堂课只凭借一首歌“sailing”,复习了现在进行时,剖析了歌词创作格式,体验的乘风破浪的意境,还创作歌颂了自己的生活。一个字:妙!田老师用他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语言打破了与学生的界限,学习变得轻松而又扎实。精美的课件和朴实传神的简笔画创设了大海航行的意境。任务式教学的活动设计层层递进,学生一遍比一遍唱得好,语言越来越丰富,思路越来越宽广,最后的歌曲创作精彩纷呈,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两个字:真妙!更可贵的是,田老师仿佛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英美文学课,他带着学生分析了歌词的中心句, 找了韵脚,还揣摩了修辞。儿童化的视角使这些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怎个“妙”字了得!他是唯一一个下课后被借班上课的学生拿着书找他签名的老师。

最后是广东的鲍当洪老师所作的“关于如何开展小学英语校本教学研究”的报告,也激起了我的共鸣。鲍老师的报告中,毫无保留地介绍了他所在的珠海市香州第十小学创英语办学特色品牌的经验,与我们学校很多做法有惊人的一致,在共同的理念指引下却比我们做得深入全面得多。在常规制度建设方面,他们与我们很相似;在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他们也是以一本教材为主,整合其他多种教材,科学利用教学设备和资源;在教学活动方面,他们比我们做得扎实一些:定期开展英语优秀作品展,用展板陈列在校门口,家长接送孩子时可以看到;建立英语广播站;设立英语俱乐部;举行英语节(周)活动等等。而且这些活动的资源(内容、人员、形式)不是突击出来或临时找来的,都是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积累,各班搜集集中得来的。另外,他们在校本教材的建设上与我们的内容不同。我们是根据各个年级特点,安排儿歌和阅读材料。他们是开展的“英语每日一句”活动。每天有一位英语老师值班,在校门口用小黑板写好一句与当天的天气、节日或其他信息有关的常用句子。每个进校的老师、学生必须学说了这句话才能上楼。当天家长也会收到一条这样的短信,用来了解孩子学习了什么句子以便复习。当然这样的做法有些麻烦,但是他们确实是这样在做,而且已经把已有的句子订成了两大本书,作为今后校本教材的主本。这让我非常佩服。

名师的丰富经验让人着迷,但是不可以原样拷贝。我们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要学着辨别和吸收适合自己的教学的经验,形成新的教学特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