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教育:在有声与无声世界间悄然生成
发布时间:2006-05-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冬娟

怀着一种别样的心情,我随“常州市聋哑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组”一起,走进了常州市聋哑学校。

两天的工作,全新的感受。在这里,没有浮躁,没有抱怨,没有功利;有的是娴静,有的是宽容,有的是奉献。教育,在有声世界与无声世界之间悄然生成……

当我离开聋校时,心中充溢着深深的感动和对聋校教师由衷的敬佩。

对话:在无声与有声间对接

初到学校,我总有一种错觉:有学生在哭了,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故。可办公室的老师怎么不去“理会”?当我走进教室听课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是学生们读书的声音。为了使聋儿走出校门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学校与挪威聋人福利基金会和爱德基金会合作进行“聋儿双语双文化教育实验”。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书、多交流,帮助聋儿提高沟通交往能力。

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背诵《碧螺春》的精彩段落;思品课上,老师让孩子们朗诵赞美春天的诗歌;即便是在数学课上,老师们也让孩子们大声读题。当然,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观点。伴随着孩子们的第一语言——手语和那断断续续、含糊不清的声音,老师听懂了他们对“江南明媚的春光”,“人们清晨采茶、入夜焙茶、月下品茶情景”的描述,并陶醉地说:“在你的介绍下,我仿佛闻到了碧螺春的清香”,“难怪人们把碧螺春茶比作一道工艺茶”。思品课上,老师听懂了“春天来了,校园里的草坪变绿了”,“白玉兰和紫玉兰开花了”,“池塘里的金鱼游来游去”……并由衷地赞叹“你们观察真仔细,春天在你们的眼中变得更美了”。数学课上,老师听懂了“要求实际距离必须先知道图上距离”,并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操作工具,同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教师让学生在2人小组里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自己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的方法。其间,教师凭借娴熟的手语和丰富的表情与学生及时进行对话,并提炼出求实际距离的三种方法:“你们真是太棒了!”看着孩子们那手舞足蹈的样子,再看看面带微笑、课堂教学语言娴熟的老师,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在常人听来再难听不过的声音,在老师们的心中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美妙。教艺,在这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值得赞赏的是,几乎所有的聋童在进行交流时都表现出沉着和自信。每当发言,他们总是将自己的姿势调整到面对大家(因为离开了手语,交流是无法进行的),高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无论学生表达有多大障碍,师生之间没有责怪、没有鄙视,有的是耐心的等待和宽容,有的是信任的目光和微笑……是的,在老师们的眼里,终有一天他们能发出和正常人一样的声音。

在这无声与有声世界的对话中,我追随着师生之间手语和表情的变化,读懂了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读懂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体验……我突然在心里呐喊:无声世界有着有声世界不一样的精彩。

传道:在手语与眼神中传递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说,“授业”是聋校教师的艰难探索,那么,“传道”则是对聋校教师的一种挑战。因为耳聋学生的生理缺陷,使得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更为狭窄,无形中造成了聋童心理上与有声世界的隔阂。在这里,离开了身教,言传将是苍白无力的。于是,聋校人以职业的敏锐和技能,寻找“传道”的载体,实践心灵的对话,唤醒聋童的生命体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怨无悔地用独特的特教情怀与人格魅力烛照耳聋学生的心灵世界。

在一节由冯教师和张老师(聋人)合作教学的数学课上,冯教师将评价学生作品的权利交给了老师。当老师从“数量”、“质量”、“美观”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时,老师高兴地赞扬老师全面、公正、有创意(在数量、质量、美观相同的前提下,及时引入对速度、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既教给了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更渗透了“竞赛面前人人平等”的竞赛原则,引导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和作用。当然,老师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聋人的“尊重”与“信任”。

在聋校的课堂里,教师用手语和眼神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传递着自尊自强的信念,传递着超越残障的勇气。“春天多么迷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数学世界真是奇妙无比”;“第5名也没关系,下面还有机会呢,好好努力”;“架上新高速,可以节省几个小时呢,科技发展真快”;“春游去哪里?来回要几小时?算一算,相信你能为活动献上一计”;“只有用心做,才能做出工艺茶,只有用心品,才能品出生活美”;……都说校园是一本活教材,其实,教师才是学生最直接的、最有价值的活教材。没有教师手语与眼神的传递,哪有聋童脸上如此灿烂的笑容。

特教,你充满艰辛又承载光荣,是伴随孩子心灵成长的伟大事业。

幸福:在真情与关爱中流淌

行走在聋校美丽、娴静的校园里,我时时被一种情怀感动着、感染着……聋校教师用他们简单而朴实的语言诠释着对教育的理解,给我传递着特教职业独特的尊严与幸福!

【镜头一】

课题:《比一比》数学活动课

形式:12个学生分成5个小组,由两位教师合作执教(其中一位是聋哑人)。

片段:

师:(手势比划)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在黑板上贴上写着82的花朵和分别写着32505的叶子)。谁来玩?

生:(兴奋地走上讲台,将写着3250的两张叶子贴在了花朵的下面)

师:(翘起大拇指,随后指着写有5的叶子)你真棒!为什么不把它贴上去?

生:(手势比划)因为他们两个加起来不等于82

师:真会玩!你们也想和她一样来玩一玩吗?

生:用仅能发出的一点声音高呼着——

师:(边说边比划)桌上有一些花朵和叶子,两人合作,“先分再贴”。

学生开始活动,两位教师一边巡视一边与孩子们一起玩。一个小女孩找到了相对应的花和两片叶子,高兴地将叶子贴在花朵的下面。可当她寻找与第2朵花相对应的叶子时,发现刚才贴好的叶子上的数字看颠倒了,自己又不会将叶子取下来。怎么办?只见她上前抱住老师,发出酷似“妈妈”的声音,比划着要求帮助。老师拉起她的手,微笑着让她“说”清楚怎么回事。当老师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后,耐心地告诉她,“先分再贴”时要全部分完,然后再贴,以便及时调整。接着便和孩子一起把叶子换过来。孩子抱着老师笑了,老师拥着孩子也笑了,幸福,从师生欢笑的脸上流淌出来——

第二天下午,刚上完课的几位老师准时坐在我的对面。在设定的几个访谈题中,我让他们自己任意选择一个。出乎意料,他们几乎选中了同一个话题:“特教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中你能感受到幸福吗?如果有,请你谈谈什么是聋校教师的职业幸福。”下面便是我们之间的一段对话。

甲:特教确实很辛苦,但我们也很开心,有时真的感到很幸福。

王:能具体说说吗?

乙:一次我外出开会,上午的数学课由美术老师代课。中午回校碰到学生,他们用手语对我说:“老师,你去开会了吗?我好想你,下午一定要给我们上课哦!”我好感动,被孩子们牵挂着,真的很幸福!

甲:我们的幸福和一般学校教师的幸福是不同的。在普通学校,可能学生考上重点学校是教师最大的幸福,但这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也很低,他们甚至会说,别太正经,我们的孩子终究是聋哑人,学了也没用。每当这时,我们总感觉不被家长理解的苦恼。可是一次偶然,让我改变了这种想法。那天,我发现一个孩子的本子上写满了字。我好奇地翻开,顿时惊讶了。原来写得密密麻麻的全是小学阶段学过的公式。孩子告诉我,那是她和爸爸一起整理的。我真的很感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能得到家长的配合,我感到自己真的太幸福了。

王:我听说您经常给学生买东西,是吗?

乙:这在我们学校是常见的,所有老师都这样,特别是班主任。有一次,我给每个小朋友抽屉里放了一颗糖,第二天,黑板上出现了“谢谢你,老师!”看到孩子们向我走来,我感觉自己被幸福包围了。

王:在学校,我看到孩子们很快乐、也很幸福。从他们课堂的表现看,他们也很自信、心理很健康。

丙:是的。他们已经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了,有时星期天刚回家就吵着要到学校来。他们觉得学校是他们生活的乐园。这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

乙:前几天有个学生病了,家长要带他回家,他怎么也不肯,只能由老师陪着他去打点滴。孩子把老师当作值得信赖的对象,老师也常常牵挂着自己的学生。

甲:前天,学校组织学生去看《千手观音》,那时,福利院的孩子还没有到校,班主任到离校很远的福利院把他接过来,看着他们走进校园,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幸福的一家人呢?

王:其实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同,在刚才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特教的幸福源于你们的真情付出,源于你们对孩子特别的关爱。我要替所有的家长们道一声:谢谢!谢谢你们的无私奉献。

丁:其实,聋哑孩子除了听觉上的障碍,其他都和正常孩子一样。比如说,有些孩子也特别调皮,甚至不愿做作业。一次,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加法。一个孩子不写作业,我走到他身边,让他说说该怎样算。他一本正经地在空中写起算式来,还用手语表示一定要将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我觉得这是他的创造,我感到真的很幸福。

看着被幸福包围着的老师们,我也仿佛浸染其中。是的,聋校的老师用自己对幸福独特的理解感染着学生,使学生也成为幸福的人。聋校生活,将成为孩子们最难忘、最幸福的一段人生经历。

在老师们灿烂的笑容和闪动的泪花中,我读懂了聋校人的职业幸福。幸福,在真情的流露中;幸福,在不尽的关爱中;幸福,在彼此的牵挂中……这,便是聋校教师的幸福!

正如学校所言,聋校教育是着眼未来、维持生计的技能教育,是为学生的生活与谋职做准备。为此,学校创造条件,拓展以补偿缺陷为重点的教学活动。有“生活中的数学”“习作指导”等学科知识类课程,也有编织、美发、电脑等职业技能类课程;更有美术、书法、形体健美、舞蹈等艺术类课程。这些融知识、技能、陶冶康复为一体的校本课程,满足了残障学生的特殊需要,为耳聋学生融入社会主流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聋校的专用教室里,我们看到孩子们正在学习编织和裁剪,看到孩子们正在练习书法和绘画,看到孩子们正在排练球艺和舞蹈……他们用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方式表达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展示着他们拥有的智慧和美丽……“超越障碍、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感动平凡,在这里聚焦!

情浓格高,在这里定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