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文章内容
做一朵最美的格桑花
发布时间:2018-11-2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2018年11月20日,由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五5中队范淑媛同学撰写和配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愿做一朵格桑花》新书发布会,在二实小校区成功举办。在发布会上,小作者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连续两年暑假跟随妈妈一起前往海拔3800米的青海省玉树州囊谦阳光福利学校支教的经历及出书的初衷。范淑媛还将新书捐赠给二实小校史馆收藏,叶校长接受捐赠并发表感言。

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一位11岁的小女孩,作为西部格桑花助学小志愿者,她用理想和追求为笔,进取和奋发为墨,描绘了一幅幅在西部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成就了一本十多万文字的《愿做一朵格桑花》。本书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娓娓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青海高原上生动而又感人的故事,小作者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西部教育,关爱贫困家庭中的孩子们。

八岁 格桑花种 悄然扎根

八岁的范淑媛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东部生活条件优越,衣食无忧。才刚上一年级的她,接受着优质教育,成绩优异,茁壮成长。她的妈妈是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也是一位“格桑花西部助学”的志愿者。2015年的暑假受青海省玉树州囊谦阳光福利学校邀请,自费前往该校支教一个月,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用爱为西部的孩子种下希望。那一个月,小小的范淑媛通过和妈妈的电话,了解到阳光福利学校有一群孤儿,他们比自己更需要妈妈,他们把妈妈当成了亲人,她慢慢理解了妈妈为啥要离开自己去支教。妈妈回来后,小范淑媛多了许多西部的兄弟姐妹,和妈妈一起关爱着他们:秋天,和同学们筹款购买学具寄给福利学校的小伙伴们;冬天,和妈妈一起组织学校师生捐冬衣冬靴,让西部的小伙伴们上学不再受冻;春天,给西部的小伙伴们寄去图书,为他们打开另一扇通往外界的窗。青藏高原上有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一种野花叫格桑花,它代表着爱与吉祥,受到妈妈爱的感染,在范淑媛幼小的心田里,一颗“爱的花种”已经悄然扎根。

十岁 格桑萌芽 吐蕊展叶

“如果我有高反,让爸爸接我回去,绝不影响你们支教。”“我和你们一起支教不是为了好奇,而是要作为小志愿者,像你一样,尽自己的力帮助他们。”......2017年7月,当妈妈决定要第二次前往囊谦福利学校支教时,范淑媛的一声声请求是如此坚决而诚恳。她也想把自己的“爱”留在青海高原上!全家人最终拗不过,同意了。于是,她克服了高原反应,光荣地成为一名小小志愿者。突然间,她长大了。在囊谦的那些日子里,她随班就读,和藏族小伙伴们同吃同睡:一周一次的“洗漱日”自己洗头;下雨的日子自己刷泥鞋;自己洗衣服、整理内务......作为小志愿者,她在付出的同时收获满满:负责的“红领巾广播站”第一次开播成功后满心欢喜;帮助小伙伴学汉语拼音时成就感爆棚;音乐课上没有唱好歌曲流下了懊恼的泪水......一幕幕是那样深刻地烙在范淑媛的脑海里。同时,第一次支教经历也成了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和惦念。她知道了什么叫贫穷、什么叫坚韧、什么叫毅力,同伴们求知的渴求和努力也鼓励着她奋发前行。范淑媛写的日记中,每个字眼都含着深情,用她的善良记载着,用她的爱意表达着。《跟着妈妈去支教》一文被《中国教育报》刊登。其它的日记也分别被《常州晚报》、《常州日报》等媒体所刊登。绘画作品《危难见真情》在“我爱我家,传承美德”全国少年儿童图文书画比赛中获得特等奖。是的,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在临近支教结束的日子里,她坚定地告诉小伙伴们,明年还会来,要写下更多的文字,让全社会关注教育,关爱西部的孩子。

十一岁 格桑花开 生生不息

2018年7月,四年级的范淑媛信守诺言,第二次随妈妈赴囊谦支教。她依然是队伍里年纪最小的,但肯定是最坚强的,她克服高原反应,和志愿者们一起深入藏区,行程数百公里,了解藏区的家庭教育和同龄人的成长需求;她采访各级领导,对学校教育的现状有了全面的认识,对一年来藏区教育的改善感到欢欣鼓舞;她不需要特殊照顾,和小伙伴们一起生活、学习,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小伙伴们,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支教结束后,范淑媛把一篇篇采访稿、日记、心得体会整理成文,亲手配图,于是,《愿做一朵格桑花》出版了。书中记录的每一件事都是充满爱的眼睛看到的世间风景,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出自一颗爱的童心对生活百态的感悟。美丽的格桑花,不畏严寒寂寞,在高原上绽放出美丽的笑脸,用单薄的躯体迎接每年第一片雪花的飘落,用绵长的情思替代每一滴泪水,在艰难困苦中自信欢唱。范淑媛就是这样的格桑花,勇敢、坚毅、自信、乐观,用爱守护那片热土,守候那份幸福。

(文:陆芳 摄:孙巍 审:孙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