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集团新闻>>文章内容
《中国教育报》刊登我校教师赴青海支教事迹
发布时间:2017-11-1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近日,伴随着绵绵的细雨和清冷的微风,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陆芳老师和她的同伴们,踏上了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土地。在由活动板房和帐篷搭建而成的囊谦县巴塘小学,永红校长热情接待了这帮远道而来的客人。令这位坚守高原20余年的校长倍感意外的是,在这支志愿者团队中,最小的年仅10岁——她就是陆芳的女儿、今年刚刚读完三年级的范淑媛。

故事还要从两年前的暑假说起。那一年,陆芳作为一名“格桑花西部助学”的志愿者,第一次前往玉树支教。妈妈不在身边的日子,范淑媛格外思念,每天都要和妈妈视频,了解支教生活的一点一滴。从那时起,一个小小的愿望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那就是长大后一定要跟着妈妈一起去青海,为千里之外的孩子们送上自己的爱心与祝福。

今年暑假,机会来了。在小淑媛的再三请求下,妈妈答应带她一起去支教。由于担心孩子年龄小不适应,陆芳在出发之前做足了功课。她与女儿约法三章:不评价当地的饭菜;不随意对高原小伙伴的行为或生活习惯评头论足;尽量按照原先的节奏学习和生活。

然而女儿在支教过程中的表现,却大大超出了陆芳的预料。刚来玉树,志愿者们都出现了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大人们坚持带病上阵,为当地师生上语文、数学、健康卫生等各种示范课,小淑媛则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里,忍受着头晕与强烈的睡意,一直坚持到上午的课程全部结束。

随后,志愿者们来到囊谦县阳光福利学校,正式开始他们的支教生活。不能洗澡、饭菜吃不惯、没有人照顾……这些陆芳原先认为的“天大难题”,范淑媛却丝毫不以为意。每天早上6点,校园里准时吹起起床号,小淑媛揉揉惺忪的睡眼,跟着大家一块儿起床、洗漱、晨读。当地的孩子们吃完饭要背诵文殊菩萨的智慧咒语,小淑媛听不懂,也不会背,但依旧跟着其他孩子一起,把姿势做得棒棒的。课堂上,她要负责“热场”:没有人回答问题时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还要分析自己的思路;课后,她跟着别人依样画葫芦,学会了做糍粑、洗球鞋。

在陆芳的印象中,小淑媛哭过两次。第一次是上音乐课,学校的闹布校长让女儿教当地的孩子吹葫芦丝。因为怯场,小家伙在台下扭捏了15分钟才慢慢吞吞地上了场。事后她很内疚,因为觉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第二次哭,是当地放月假前,一个名叫桑巴桑周的小伙伴,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志愿者的宿舍,给小淑媛送来了当地的特产蕨麻。想到临别在即,淑媛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妈妈,你告诉我,我以后还会来吗?如果还会来,我就忍住不哭。”

短短16天的支教生涯很快就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陆芳和她的伙伴们为当地学校带去了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而小淑媛则认识了一群可爱的藏区小伙伴,他们会替她扎小辫,教她说藏语。

“这是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陆芳说,“我从中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和被需要的幸福,而孩子学会了独立和关爱他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