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又一个金秋迤逦而来,宜人的气候中思绪也不禁飞扬。二实小紫云校区的教室中,“创造校园四季新生活”专题研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江苏省郭玉琴名辅导员工作室、常州市“新基础教育”研究共生体学校、天宁区郦少春教师发展工作室、天宁区骨干班主任(辅导员)成长营成员,以及全区各学校近百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天宁区少先队总辅导员袁文娟也参加了本次研讨。
初探四季,点亮校园新生活
2015年起,二实小重新审视熟悉的校园生活节律,创造性地激活和融通已有成果,以学生熟悉的自然四季为载体,以实践探索为核心,建构“访春”、“嬉夏”、“品秋”和“暖冬”四个课程专题,以自然节气为纵轴,以科、艺、人文、社会、生活为横轴,构建各季的综合系列活动。
今天二实小以一堂当季的班队课和三个其他季节的报告,完整展示了学校“四季活动”的现有研究状态。首先由杨萍老师现场组织了班队活动《饼饼皆好礼》,作为“品秋”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主要由各小队用独特的方式来汇报他们设计的月饼:寻寻觅觅小队重现月饼的加工过程,果实累累小队把秋天的果实裹进了月饼中,健健康康小队改进传统创作了健康饼,团团圆圆小队展示各式家乡饼,祝福满满小队用自创祝福饼献礼校庆。通过活动,队员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愉悦,在改良中发现创造的快乐,在交流中体会亲情的美好,在全过程中还感受到了处处皆“礼”。秋色的瑰丽,秋实的甘甜,秋味的醇厚,也都在活动中一一品味。
接下来,由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主题交流,分享了另外三季的“校园新生活”。二实小学生部郦少春部长以《访春,用“跨界”的方式践行“信条”的生命哲学》为题介绍了集团的“访春系列活动”,活动突破了学科之界、学校行政组织之界、校内外空间之界、学期与假期之界,十大主题,从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各领域展开,以跨界的方式实现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邵沪杰老师将学校“嬉夏”校本课程《规划一“夏”更精彩》进行了班本化实施,分为集体行动和个人行动,集体行动争当“科学、环保小卫士”、“家庭活动小能手”、“爱心公益小天使”,个人行动围绕一个自我成长项目进行暑假个人成长规划设计,如“从旅游到游学的成长”“e时代阅读新天地”等。程美琴老师分享了在“你好,寒假”主体研究引领下本班学生寒假生活的变革——《品一程,冰雪飞舞的童‘年’芬芳》,“暖冬”活动中,程老师的班级依托活动团的形式唱响了孩子们的寒假新生活:调查,给寒假做一纸攻略;实践,为寒假付一次行动;品味,品寒假那一路芬芳。程老师从班级的寒假现状入手,结合班级实际,招募了 “春联纳福团”、“年味窗花团”、“体育运动团”三个寒假团,在寒假中家长变身活动团长,教师担任活动导师,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活动团的形式聚拢起孩子和家长的心,有了陪伴和欢笑的假期让这个冬天有期待,有温暖。
悦品四季,重构校园新生活
四季活动,点亮了校园新生活,展示和汇报之后,志同道合的学生工作者又围坐一起,细细品起四季的滋味。首先郭玉琴校长简要介绍了二实小四季活动的特色:整体入手,长程设计;综合渗透,整合融通;无缝对接,丰满四季。接着观摩活动的老师针对现场的“饼饼皆好礼”班队活动畅所欲言:潘银婷老师感叹通过活动品到了舌尖上的美味,人间烟火味,浓浓的人情味,真正感受到“年年中秋明月夜,岁岁月饼有不同”;张轶老师对接地气的主题,系列化的设计,综合性的成长印象深刻,她认为主题鲜活有序列,资源整合利成长;陈亚兰老师则从活动中感受到了文化味,融通味,自然味,生长味。袁文娟主任对活动的系列策划,过程参与的全员体验也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同时对目标定位的适合性,设计层次的递进性提出了高位引领。
玩转四季,创生校园新生活
李家成教授肯定了二实小的四季活动策划和实施,他认为今日呈现品秋活动把秋包进了饼里,四面八方的饼,是文化资源的分享,把秋实包进饼里,更是对秋的更深层次的品味。他认为从二实小走过的三十年,看到了学校以自己的蓬勃和生机在发展,令人敬佩;又从紫云校区一个班级的四年,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令人期待。
对于“四季”新生活的创生,他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回归自然的主题,因为自然世界是体验、认识的自然存在,也是教育内容的构成;二是衣食住行的介入,特别对于四季不明显的地区完全可以作为研究的方向;三是二十四节气的节律资源,可以成为新生活创生的一个重要方向,四季节气有转换,学生成长有节律,可以按节气形成学生生活节律,特别是寒假、暑假、学期初生活的全新开启;四是文化的渗透,文化像自然一样有着生生不息的特性,传统的“礼义仁智信”都可以进入四季新生活,引领学生做有文化的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二实小的“四季活动”顺应不同时节的丰富内容,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涵养同学们热爱自然、认识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健康心理。四季轮回,生生不息,“重寻生命的美好,重生教育的诗意”, 二实小人一直在研究之路上。
(文:王珏;摄: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