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节水型学校>>宣传教育>>文章内容
“节约用水”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发布时间:2017-06-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节约用水”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常州市翠竹新村小学  吴静娟

活动背景:

水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经意间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水,本活动方案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重在提醒他们认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在活动中努力做到趣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并尝试与各学科整合,体现新课程的改革理念。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作用,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及浪费现象,增强节水的自觉性,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发展学生初步的探索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做个节水、护水的人。

活动年级:四年级

活动过程:

第一次活动

(一)活动内容:布置观察任务,查阅资料。

(二)活动时间:2016.3.2-3.6

(三)活动步骤:

一、布置观察任务。

1.水有什么作用?

2.地球上有多少可供使用的淡水?

3.调查我国、我市缺水状况。

4.观察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见附表)

5.分发“浪费水现象”学生调查问卷(见附表)

二、确定研究活动的途径。

1.分组讨论:你们准备通过哪些途径与方法来研究这些问题呢?
2.教师指导研究活动的途径:

(1)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比如调查、采访、查阅图书、报刊或浏览相关的网站,都可以找到对我们有帮助的资料。

(2)介绍相关的网站:

 http://{域名已经过期}/中国水资源网

http://www.shuiziyuan.mwr.gov.cn/中国水资源在线

三、分组开展活动。

第二次活动

(一)活动内容:汇报交流、确定主题。

(二)活动时间:2016.3.7-3.20

(三)活动步骤:

一、谈收获

总结第一次活动,交流搜集的有关图片、文字、调查表等。

二、调查活动汇报。

1.关于水浪费的情况调查表

2.关于“寻找生活中的浪费水现象”学生调查问卷

3.关于我国、我市缺水状况

4.计算、分析、感受水的浪费情况

a.算一算:一个滴水龙头每小时浪费水()毫升,一天浪费水( )毫升,也就是( )升,一年浪费水( )立方米。

b.你家的每月用水量是()立方米,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用多久?

c. 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那么学校568个学生,一天能节约水( )升,磁灶镇水价每立方米()元,学校每年可节约( )元水费。(补充:1立方米水重一吨,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升)

d.我国是13亿人口大国,每人每天大约要用去5千克的水,全国人民每天要用去( )吨水?(补充:650万吨水!也就是说,一个宽65米,深10米,长1000万米的水库盛装的水。这才是一天的饮用水量,那么,一年的饮用水量呢?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啊!)

e.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那全国每年可节约( )水。(补充: 13.3651亿千克)

三、活动小结

1.依据这些数据,你还获得什么信息?

2.教师总结:真是不看不算不知道,一看一算吓一跳。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为了人类的生存,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呀。

3.确定活动主题:节约用水

第三次活

(一)活动内容:汇报交流,提出建议。

(二)活动时间:2016.3.21

(三)活动步骤:

一、活动汇报。

小结前两次活动情况,指出活动进入总结阶段。

二、展示其活动成果。

1.提出为什么要节约用水?(课件、图片等)

2.分组提出节水金点子。

3.宣传,倡议活动

a.你想用什么办法来提醒更多的人都来节约用水呢?  b.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

c.分发倡议书

给全校同学及在座的老师发一个倡议: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附倡议书)

三、实践反思

1.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的问题?我们如何从小事情上看到节水的重要性,自己在今后如何努力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不良习惯?

2.谈收获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调查水、垃圾等环境”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常州市翠竹新村小学   李霞

一、活动具体目标

1. 搜集、阅读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主题资料,在此过程获取环境教育基本知识,产生调查周围环境的兴趣和意愿。

2. 策划调查、探究周围环境的小组活动方案,前往与小组研究主题相对应的地点,开展调查、访谈、探究等活动,了解周围人们保护环境、污染或破坏环境的实情,并及时记录自己的调查和思考,引发进一步的拓展阅读。

3. 通过主题材料的阅读和在生活中调察实践的感触,学习用环保儿歌、标语和习作抒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忧虑或重视,拓宽写作内容,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实践过程中的汇报、竞选演讲、公益宣传、标语牌等制作活动,锻炼口头表达、人际交往、动手操作等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激发创新思维。

4. 学习宣传成果的方法,收集数据、制作成果并进行交流,形成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活动的能力。

5. 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信息技术运用的水平及与同学的相互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活动方案设计

2016年9月5日—10月14日,为期6周,每周1节课。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形式

第一周

(9月5日——9月9日)

1.制定“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2.学生搜集主题资料。

3.指导集体阅读专题阅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问题捕捉、聚焦关键信息,产生研究的兴趣和初步方向。

4. 动员学生周六、日进行拓展阅读。

1.学生搜集主题资料,发送至老师邮箱。

 

2.阅读活动方案,明确活动要求。

3.网下专题阅读活动,提出问题,交流感受。

 

 

4. 网上补充阅读。

 

资料搜集

 

阅读指引

 

自主阅读

 

小组交流,课堂讨论

 

第二周

(9月12日——9月16日)

1.继续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收集“环境教育”方面的图文资料,视情况提供。帮助学生完成调查、探究活动前的知识铺垫。

2.在课堂上运用头脑风暴策略,引导学生发掘班级主题“调查周围的环境”名下的具体研究内容:

(1)城市绿化状况;

(2)一次性物品使用情况(可再细化:如,由塑料袋今昔看市民环保态度……);

(3)生活用水对环境的影响;

(4)水污染(改善)情况;

(5)水资源节约……

(6)校园周边环境……

(7)废旧电池回收及处理……

(8)其他。

3. 指导梳理、扬弃、整合、提炼主题:初步产生小组活动主题。

4.指导学生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 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图书馆、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环境教育”的图文资料,完成调查、探究活动前的知识铺垫。

2. 走进生活开展观察发现活动,形成个人研究方向。

 

 

 

 

 

 

 

 

 

 

 

 

 

 

 

3. 在课堂上发散思维,交流、研讨,初步产生小组活动主题。

 

4.各小组合作制定小组活动方案,学习评价方案。

 

 

 

查阅资料

处理信息

 

 

 

 

观察探究

头脑风暴

 

 

 

 

 

 

 

 

 

 

 

 

 

小组讨论

合作设

 

 

小组评价

第三、四、五周

(9月19日—10月8日)

1.发放“调查周围的环境”调查探究活动记录表。

2.对学生进行观察、探究活动之前的相关指导。

3.视活动进展情况,动员学生挖掘家长和社区资源。

 

 

 

4.跟踪小组活动进展,及时干预。

 

5.指导学生汇报调查、探究活动进展情况,进行阶段小结。

1.继续学习基本的观察、探究方法。

 

2.后继阅读:查找与自己小组活动主题有关的资料。

3.走进生活,分组按调查方案活动,到街道、超市、餐馆、(垃圾)废水处理厂、河涌等地方调查、探究环境状况和人们对待环境的不同态度。

4.学习利用外援(家长、社区资源),聘请校外指导人员。

 

5.网上、网下交流观察、探究结果。

查阅资料

处理信息

填写表格

 

 

 

 

实地调查

 

 

 

 

 

交流汇报

口头评价实地调查

小组课堂合作

小组网络评价

 

 

第六周

(10月9日——10月14日)

1.指导学生用儿歌、习作、标语牌、手抄报、电子小报、ppt等形式呈现实践过程和成果。

2.引导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活动收获。

 

 

3.提供宣传策略,提醒学生开展各种宣传调查、探究成果的活动(如:开展“环保大使”竞选活动;利用校园广播、橱窗宣传;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4.发放评价表,指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

5.作回顾、通览式的活动整体反思。

1.继续调查、探究后期活动,各小组用文字、手抄报、电子小报、ppt等形式呈现实践过程和成果。

2.发布小组活动成果和体会,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水平及与同学间相互学习、交流、沟通的能力。

3.思考开展成果宣传的方法,积极开展交流宣传活动。

 

 

 

 

4.简单反思本次活动并回顾主题活动过程,学会客观地开展多元评价。

 

 

整理各种成果

小组讨论

 

小组课堂合作汇报

 

 

 

学习交流及宣传策略

 

 

展示宣传

 

 

 

 

活动评价及反思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