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冬日节气冬至的悄悄离去,太阳拨开了雾霾带来的阴暗,心里也渐渐暖起来了。马美南、徐青两个工作室联合承办了“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第一次报告会数学范式研究课展示活动。两个工作室的所有成员以及省内来常参加报告会的领导和老师齐聚龙锦小学报告厅,开展盼望已久的研究活动。
工作室成员沈鹏和杨玉兰老师分别执教了《认识方向》、《认识时分》两节课。儒雅大气的沈老师和温柔从容的杨老师都在课前设置了学生自主研究成果展示环节,新颖的方式让所有老师眼前一亮,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拓展了知识面,培养了人文情怀。课中两位老师不仅关注课堂的推进,更关注学生的体验,借助平板一次次的操作、一次次的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沈老师灵活的课堂推进,由现实到虚拟,由室内到室外,由做题到编题,真正实现了对互联网学习工具的有效利用;杨老师“小小钟表匠”的五大板块,每一个板块,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让所有孩子参与到学习中去。两节课中孩子们的自信展示和精彩亮相,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紧接着,工作室领衔人马老师就两节课新旧设计的教学结构的翻转以及翻转的价值做了精彩的点评:课前的网络学习、动手制作,很好了挖掘了知识内容所内隐的历史和人文资源,实现了书本知识与人类生命实践的沟通。课中的游戏体验,探索讨论,不仅仅指向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更指向于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和提升这一育人价值的追求。时钟app等互联网工具的开发,使得数学学习的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课程资源从单一走向多元、学习方式从被动走向主动,真正变革了教和学的方式。课后借助工具、深入学习,再次激励学生围绕核心问题不断思考探索,不断地让生活经验数学化、模糊知识清晰化。
区教研室邓老师也畅谈了自己的感受:一是互联网+数学课堂坚定地走在了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二是互联网+数学课堂让关照每个生命个体成为可能。三是互联网+数学课堂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四是互联网+数学课堂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同时邓老师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学习工具能像纸和笔一样融入学生的学习中。
互联网+数学课堂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结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而学生的有效参与真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愿互联网+数学课堂成为我们的常态课,把技术融入课堂,让技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我们一起在路上……
撰稿: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