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时间:2016年11月2日(周三下午)
活动地点:常州市北郊小学
出席对象:工作室全体成员
活动记录:杨玉兰老师负责全程记录并整理
通讯报道:徐杏蕊撰稿,徐燕负责摄影
活动安排:
流程 |
时间 |
责任人 |
内容 |
课堂实践 |
1∶30 –2∶10 |
沈 鹏 |
一年级上册《认识加法》 |
2∶20 -3∶05 |
徐杏蕊 |
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 |
|
互动评议 |
3∶10 -4∶10 |
马美南 |
第一版块:说课评议 1.说课:基于单元整体结构研读基础上的说课; 2.评课:挖掘一个亮点,指出一个缺失,提出一条建议。 第二版块:质疑回应 1.执教老师和听课老师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困惑; 2.执教老师和听课老师进行选择性回应; 3.执教老师进行二度反思,后续重建策略设想。 |
总结提升 |
4∶10 - 4∶30 |
马美南 |
围绕数学素养培养这一研究核心,进行总结性点评。 |
备注:1. 提前10分钟到达,注意交通安全。
2. 沈鹏、徐杏蕊各准备5分钟的说课。说课要求:基于单元整体结构研读基础上
的说课。不照教学设计读或说,重在说课堂过程中的体验与反思及重建。为什么选择内容?体现哪些育人价值?依据价值设计了怎样的目标?根据目标定位分析学生的困难在哪里?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教学中的大问题、过程结构设计是什么?过程中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
3. 工作室成员准备5分钟的评课。评课要求:挖掘一个亮点,指出一个缺失,提出一条建议。不面面俱到,贴住具体课进行评,评出精彩,评出启发,评出道理,评出问题,评出发展。可以结合课堂观测表关注:※是否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结构的设计;※是否重日常渗透,日常积累,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否重长程设计中的过程培养,跟以往教知识的不同,有养成效应;※是否重开放互动,资源处理的敏感度、整合力;※是否重推进生成,是否层层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