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名师工作室>>王冬娟名教师工作室>>计划>>文章内容
2014(下)工作总结静水深流处,诗意漫溯中
发布时间:2015-09-3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静水深流处,诗意漫溯中……

——常州市小学数学教育王冬娟名教师工作室2014(下)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第三届工作室又走过了两个年头。在教育局领导、教科院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在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室以“小学数学结构教学的实践研究[①]”为抓手,创新“一二三四”实施策略——确立一个宗旨: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依托两个平台:每月集中研究平台、日常分散研究平台;坚持三个结合:内容上与成员所在校的研究课题相结合、形式上与成员所在校的校本教研相结合、品质上与成员研究兴趣和个性特长相结合;落实四项制度:现场研讨制、网络交流制、双向评议制、成果奖励制,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成果。其中,核心成果《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研究》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成员的专业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工作室“成事成人”的价值追求。

一、双向滋养,在理论与实践的积极互动中厚实内功

1.学习交流,营造研究“场”文化。工作室提出“涵学习之养、厚理论底蕴”的工作目标,为每一位成员购买《学与教的心理学》、《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以及《小学数学结构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转化》等著作,要求成员进行主题学习和泛在学习,并通过“三个一——每月一主题、每次一交流,每人一点评”推进“读书漂流”活动,营造研究“场”文化,在学习思辨——实践验证——互动深化的过程中提升成员在理性思考与感性实践之间积极转化的专业自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如许强老师的“漫谈几何直观”、荆亚琴老师的“结构教学视野下数学概念的实践研究”)。

2.专家指导,提升研究“场”品质。为确保工作室课题研究的前瞻性、科学性,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现实指导价值,我们定期邀请沈重予、陈春生等课程专家为课题研究作结构教学视野下的教材研读和实践变革作指导——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教材重组是否恰当、过程展开是否有效等,并为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把关——结构梳理是否科学、范例选择是否典型、片段欣赏是否到位等,在提升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学术价值的同时,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学术担当,实现了课题组成员系统的专业培训。

二、双层推进,在分散与集中的交替研究中形成张力

1.集中研究,促进课题新突破。工作室采用“分散研究网上交流←→异地重建集中研讨←→提炼精品移植辐射”的双向螺旋推进方式,以及“教学实践→说课评课→质疑回应→总结提升”的“双向评议制”的现场研讨模式,确保每月一次集中研讨实现两个纬度的有向突破:一是纵向实现知识的长程结构、目标递进和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有向突破;二是横向实现学情的年段把脉、方法渗透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有向突破。为了实现现场互动 “三对接”——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对接、研讨主题与课题变量对接、质疑点评与子课题研究方向对接,工作室提前公布观课内容,要求成员结合各自子课题进行思考,拉长准备时间,确保现场10分钟点评的质量。现场抽签确定互评的双方,进行一句话的现场点评,让每个成员对他人的评课进行打分,而领衔人则立足“成事成人”、聚焦核心变量对每一位成员的现场发言进行点评,促进课题研究的有向深化和突破。这样,每一位工作室成员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观评课的过程,锤炼了自身的基本功。两年中,工作室共组织集中研究活动20次,上研究课44节。

2.分散研究,实现课题全覆盖。工作室成员大多是学校的数学教研组长或分管教导主任,日常、持续的问题跟进式研究是他们课题研究和专业成长最肥沃的土壤。为加速研究进程,我们要求每个成员在“总课题”与“个人研究兴趣”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选择子课题(见附表),通过课题组长与成员的双向论证,引导成员进一步清晰子课题的核心变量和研究目标,确保课题研究合理“布点”实现不同领域全覆盖,又能最大限度借助各自优势、引领所在学校日常的结构教学研究,使分散研究的多元体验为集中研究提供真实的原创性资源,集中研究的有向突破为分散研究提供重建的创造性策略,在这样的螺旋交替研究中实现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成果的相得益彰。

 

子课题名称

责任人

合作者

1

结构教学视野下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荆亚琴

龙虎塘实验小学

2

结构视野下小学数学核心知识引领作用的研究

许  强

武进区星韵学校

3

结构教学与学生数学联想能力培养的研究

陈  燕

武进星辰实验学校

4

“结构教学”与学生学习品质研究

路叶娜

第二实验小学

5

基于“结构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杨文君

第二实验小学

6

结构教学视野下练习设计的研究

张  丹

雕庄中心小学

7

基于“结构教学”的学生心智培育的研究

蒋敏杰

局前街小学

8

基于“结构教学”的练习设计研究

王素旦

湖塘桥中心小学

9

基于“结构教学”的课堂有效交往互动的实践研究

李小英

薛家中心小学

10

结构教学中学生分享品行的研究

刘妍慧

实验小学

 

 

 

 

 

 

 

 

 

 

 

三、双向联动,在个体与群体的智慧分享中提升价值

1.对内:“室”“校”联合建设研究磁力场。本届工作室的研究课题“‘结构教学’视野下的实践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是第二届工作室课题“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研究”的延续和深化。工作室每个子课题的背后不仅是工作室成员一个人在研究,而是成员所在校数学学科组的一群人在研究。工作室每月一次与成员所在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吸纳有研究兴趣的老师执教研究课,共同探讨结构教学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实施策略,与成员所在校数学教研组构成了一个个“结构教学”研究共同体。在系统梳理、提炼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课题组采用“系统分工个体撰写→交换阅读提出建议→返回修改责任把关”的流程组稿,主动邀请成员所在学校教师阅读并提出修改建议(5个区县15所学校近50名骨干教师),使成果呈现方式既引领、更贴近一线教师的研究需求(图1)。

2.对外:“室”“室”联合建立研究生态圈。课题组定期与志同道合的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先后与庄惠芬工作室、姚灵娣工作室、郭新华工作室、徐青工作室开展联合课题研讨活动。每一次活动,每到一个学校,都是领衔人、成员、所在校老师和其它校感兴趣的老师一次思想汇聚的盛宴。一方面及时辐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为结构教学研究注入新的思考和动力,在更大范围内营造“结构教学”的良好生态。课题组先后应邀在金坛、无锡、苏州等地作专题介绍,赢得更多专家和教师的赞赏和肯定(图2)。目前,工作室的研究课题“小学数学结构教学的实践研究”已经高质量结题并将在工作室后续一年中进入“灵活结构”的实践研究。随着课程改革新要求、新观点的介入,“结构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将得到再一次的丰富和完善。

 

       
     
   
 

           

四、双赢成果,在成事与成人的有向突破中彰显特色

1.成事:优化了“结构教学”的实施策略,积累了课题研究的丰厚成果。两年来,工作室成员用脚板思考、用头脑行走。学习,让我们拥有前瞻的理念;实践,让我们生发创新的思维。20次扎实的现场研讨,在上课老师的精心准备、反复打磨、思维碰撞和异地重建中,产生了一大批精品案例。同时,研讨活动的高节奏、思维容量的高密度以及点评回应的高强度,提升了工作室成员的现场学习力、理性思辨力、语言表达力。两年中,工作室成员有25篇相关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6篇论文获省、市、区一二等奖(见附表一)。

2.成人:形成了“结构教学”的个性解读,促进了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持续深入的研究,使工作室成员清晰了知识的展开结构——教材中不同知识之间类同的展开过程、教学的过程结构——教学同一类知识采用的类似推进过程、学习的方法结构——学生获取知识时采用的学习方法步骤,清晰地认识到承载于数学课程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精神,它应蕴含在数学知识中、活跃于教师思维中、生长在教学过程中,于是,他们自觉锤炼“结构教学”能力,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数学知识、获得学习方法、优化思维方式并自觉地把业已掌握的知识提炼成原理性结构、转化为探索未知领域的工具,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和方法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全面落实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在此过程中,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得到快速提升。其中5位成员获得市五级梯队升格,2人获得省级评优课一二等奖,11位成员均获得国家级、省市区级荣誉,应邀到各地讲座23场(见附表二)。

在工作室自评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系统回溯、梳理成果,一方面深度追问、自我反思,再次清晰了后续研究的方向。研究内容上,如何从局部深化走向整体覆盖;研究方式上,如何从课题研究走向自觉跟进;研究品质上,如何从单一、固定结构走向多元、灵活结构……这些问题将成为工作室最后一年乃至职业生活的重要使命。但我们坚信,课题组成员会以中期评估为新的起点,领衔更多志同道合者自觉地、深入地、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研究,不断丰富和拓展“结构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实现从“有形”的工作室研究到“有神”的自觉性研究的品质提升。

静水深流处

诗意漫溯中

我们怀揣梦想

愿将这一路跋涉蕴育春华秋实的序曲

让追梦的足迹

从这里再次起航……

 

附表一:王冬娟名教师工作室成果一览表(论文发表、获奖)

序号

作者

论文题目

发表时间

期刊名称、期号(刊号)

1

王冬娟

《在管理现场中提升领导团队的“现场学习力”》

2013.03

《中小学管理》3期

2

王冬娟

《追求理想中的数学教育》

2013.12

《江苏教育》12期

3

王冬娟

《本质是“常”  关键在“识”》

2013.03

《中国教师报》3期

4

王冬娟

《问题跟进  一种简约的草根研究范式》未收到样稿

2014.11

《中小学管理》11期

5

王冬娟

《在向数学本质漫溯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在正高材料中

2012.08

《江苏教育》8期

6

王冬娟

《寻找教师发展的“阿基米德点”》

2013.04

《常州教育》4期

7

荆亚琴

《数学,我们可以这么教》

2013.12

《新课程》12期

8

荆亚琴

《浅谈结构教学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2014.05

《学习方法报》5月

9

蒋敏杰

《提升“运算能力”的实施过程及策略》

2013.07

《中小学数学》7-8期

10

蒋敏杰

《基于学情 切合真实实际的才是最好的》

2013.12

《读写算》36期

11

蒋敏杰

《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问题诊断与改进策略》

2014.01

《现代中小学教育》1期

12

蒋敏杰

《放缓节奏,等待儿童数学成长》

2014.01

《江苏教育研究》1A

13

蒋敏杰

《从经历过程到积累经验——谈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激活》

2014.01

《学友文摘》1期

14

蒋敏杰

《课堂追问:让智慧生成于深度探究之中》

2014.03

《课程与教学》3期

15

蒋敏杰

《读懂教材,预约数学课堂的精彩》

2014.10

《江苏教育》10期

16

王素旦

《幼儿园与小学的数学教学衔接》

2014.01

《教育》1期

17

王素旦

《恋“练”不舍的结构教学》

2013.12

《内蒙古教育》12期

18

王素旦

《借题发挥 激扬思维》

2012.10

《教育界》10期

19

杨文君

《找规律一一建个排列的教学策略思考》

2014.05

《教育百家》cn13-1014/1

20

陈  燕

《练习在活动中生效》

2013.02

《快乐阅读》2期

21

李小英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证研究》

2012.11

《数学学习与研究》CN22-1217/01

22

张丹

《“高峰体验”让数学令人迷恋》

2013.06

《新课程学习》6期

23

张丹

《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2013.12

《时代教育》12期

24

张丹

《老调重弹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2013.09

《数学学习与研究》18期

25

张丹

《路痴的思考》

2013.10

《教书育人》28期

论著获奖:《小学数学结构教学的实践研究》 (王冬娟)       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

论文获奖:省二等8篇   市一等1篇、二等3篇    区一等2篇、二等2篇

附表二:王冬娟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及成员专业发展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2012年前
职称

现职称

2012年前
“五级梯队”称号

现“五级梯队”称号

 

领衔人

王冬娟

中小学高级

中小学高级

省特级教师

省特级教师

 

成员1

蒋敏杰

中小学一级

中小学高级教师

市骨干教师

市学科带头人

 

成员2

荆亚琴

中小学一级

中小学一级

市教坛新秀

市教学能手

 

成员3

路叶娜

中小学一级

中小学一级

市教坛新秀

市教坛新秀

 

成员4

王素旦

中小学一级

中小学一级

区学科带头人

 

成员5

陈  燕

中小学一级

中小学高级

市骨干教师

市骨干教师

 

成员6

许  强

中小学一级

中小学一级

市教学能手

市骨干教师

 

成员7

张  丹

中小学一级

中小学高级教师

市骨干教师

市骨干教师

 

成员8

李小英

中小学一级

中小学一级

区学科带头人

 

成员9

杨文君

中小学二级

中小学二级

 

成员10

刘妍慧

中小学一级

中小学一级教师

市骨干教师

市骨干教师

 

教学类获奖:

 

1.蒋敏杰:《小学数学课堂促进高质量“课堂交流”的教师行为策略的研究》

省中小学第八期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三等奖  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蒋敏杰: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一等奖

3.许  强:省“杏坛杯”课堂教学展示二等奖

市网络团队教研比赛数学组一等奖

 

荣  誉:略(见汇总表)

 

                       

说明:

文件中表格“2009年前职称”应该为“2012年前职称”。本工作室按照改过以后的统计,体现本届工作室周期内的成果。



[①]2013年,工作室研究课题“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经市教科院同意,更名为“小学数学结构教学的实践研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