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名师工作室>>王冬娟名教师工作室>>计划>>文章内容
(2013年1月~2013年12月)聚焦结构 根植实践 奏响成事成人序曲
发布时间:2015-09-3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聚焦结构  根植实践  奏响成事成人序曲

——王冬娟名师工作室暨“小学数学结构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013年1月~2013年12月)

【指导思想】

以“成事成人”为价值追求,以“结构教学”为研究课题,依据成员的研究特长和爱好,整体策划工作室研究子课题,确保课题研究朝着核心变量的纵深发展,在有向、有序、有效的深入研究中促进工作室成员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并带动成员所在学校教研方式的变革和教研质量的提升。

【主要工作】

一个中心:“结构教学”视野下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

两个平台:工作室研究平台

          成员所在学校教研组

三项任务:一是指导成员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二是指导成员围绕“结构教学”选择子课题

三是布点结构教学四大领域研究范例

四大机制:“研读结合制”“统分结合制”“网络研讨制”“双向评议制”

【实施策略】

一、双向滋养,在理论与实践的积极互动中理清结构

1.研读结合,形成理性认识。本届工作室的研究课题是第二届工作室课题“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研究”的延续和深化。因此,上届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小学数学结构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转化》是本届工作室开展课题研究的主要参照系。但对于第三届工作室成员而言,“结构教学”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为此,我们将此作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变革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为每位成员赠送一本书,借助课题网络开展“读书漂流”,并采用研读结合的方式,借助每月集中研讨组织学习交流,努力做到“三个一”——每月一主题、每次一交流、每人一主持。即:每月自学一个主题(或一个章节),同时阅读与主题相关的文章或著作,丰富对“结构教学”的理解;每次集中活动围绕一个主题、结合现场学习感受进行交流;每人主持一次“读书漂流”活动,并组织现场互动与过程点评,通过“三个一”活动,变单纯输入为思辩品位,在反思互动、实践验证中形成对“结构教学”的理性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提升课题组成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驾驭能力。课题组成员每月至少在课题网上传两篇学习感受。

2.专家指导,提升研究品质。伴随着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课程标准,更好地转变观念、推进变革,是课题组成员应率先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工作室将传承优良传统,继续聘请工作室课题研究导师团(课程专家沈重予、陈春圣等)、顾问团(两届工作室部分优秀成员),邀请他们现场指导把脉,围绕“结构教学”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研究,与成员深度对话,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成员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前两届工作室成员将以先行者的角色体验参与到本届工作室研究活动中,以自身丰富的实践体验指导和解析本届工作室成员学习、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在互动中实现对“结构教学”的深入思考和实践创新。

二、双层推进,在分散与集中的螺旋交替中形成突破

1.分散:加大结构教学的研究频度。自上届工作室研究成果《小学数学结构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转化》出版以后,得到面上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许多学校都购买并发放到教师手中,引发了一线教师的研究需求,本届工作室“报名热”足以证明这一不争的事实,这为后续课题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此,课题组将在首次分工中采用自主申报的方式,结合个人兴趣爱好确立研究子课题(见附表),并在四大领域中合理布点,以“微课程”的研究思路推进“结构教学”的尝试性研究,在分散且有向的日常教学研究变革中体悟多元结构、创新研究策略、历练实践智慧,为集中研讨准备丰厚的研究素材。

2.集中:提升结构教学的研究效度。每月一次的集中研究是聚焦问题、集中研讨、形成有效突破的重要载体。为了提升集中研究的效度,工作室将通过两个纬度的深度研讨实现结构教学的系统建构:一是知识的纵向结构维度对长程结构、递进目标、基本内容的系统研究;二是知识的横向结构纬度对知识渗透、方法融通、年段学情的整体把脉。采用“双向评议制”(见附表一)展开集中研讨,聚焦核心问题,积累精品案例,力争使每次活动都能成就1-2个成功的研究范例,为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数学“单元结构教学研究”的持续深化和有向突破提供参照系,在更大范围内营造“结构教学”的研究氛围和行动自觉,让研究融入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成为一线教师的生活方式。

三、内外联动,在个体与群体的资源整合中提升价值

1.对内:与成员所在学校之间的联动。一方面是日常研究带动,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的岗位优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带领所在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开展“结构教学”研究,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结构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转化》中的经典案例,并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重建设想。另一方面是集中研究联动,工作室将以成员所在学校为研究主阵地,循环布点力争与每个学校开展一次联合教研活动,邀请成员所在学校教师承担“结构教学”课堂实践研究和现场评课研讨,在互动式的智慧奉献中解疑答问、同生共长,使工作室每月一次的集中研究转化为“室”与“校”之间的联合教研活动(见附表二),促进校际之间研究成果的分享与转化,在更高的平台上建设校本研究的“文化场”。

2.对外:与相同志趣团队之间的联动。上届工作室课题研究曾经得到许多志趣相投者的青睐,共同的研究兴趣成为日常研究的催化剂。因此,本届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不仅承载着两届工作室成员、也承载着志同道合者的梦想与希望。因此,在新一轮的研究中,课题组将吸纳更多拥有共同研究志趣的团队(如姚灵娣工作室、徐青工作室、郭新华工作室等)和个体(另外50多名因名额限制未能走进工作室的教师)加入研究行列,以在更大范围内营造“结构教学”良好的研究生态,努力提升该课题研究的价值功能,为常州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作出工作室成员应有的贡献。

 

【附表一】“结构教学”子课题一览表

 

子课题名称

责任人

合作者

1

结构教学视野下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荆亚琴

龙虎塘实验小学

2

结构视野下小学数学核心知识引领作用的研究

许  强

武进区星韵学校

3

结构教学与学生数学联想能力培养的研究

陈  燕

武进星辰实验学校

4

“结构教学”与学生学习品质研究

路叶娜

第二实验小学

5

基于“结构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杨文君

第二实验小学

6

结构教学视野下练习设计的研究

张  丹

雕庄中心小学

7

基于“结构教学”的学生心智培育的研究

蒋敏杰

局前街小学

8

基于“结构教学”的练习设计研究

王素旦

湖塘桥中心小学

9

基于“结构教学”的课堂有效交往互动的实践研究

李小英

薛家中心小学

10

结构教学中学生分享品行的研究

刘妍慧

实验小学

 

【附表二】“双向评议制”板块设计

第一版块:教学实践

工作室成员(可吸纳所在学校教研组教师执教)执教某单元2-3节课。

第二版块:说课评课

1.执教老师基于单元整体研读基础上的说课;

2.所在学校教研组2位老师评课(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

3.工作室2位成员评课——做到三个一:挖掘一个亮点,指出一个缺失,提出一条建议。

第三版块:质疑回应

1.执教老师、工作室成员代表、领衔人进行质疑,也可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课堂的教学结构是否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方法结构?

——结构教学视野中育人价值如何实现?是否具有灵活结构?等等

2.执教老师、工作室成员等进行选择性回应,对某些问题可以在后续研究的进程中逐步做出回应;

3.执教者进行二度反思:后续重建策略设想。

第四版块:总结提升

1.工作室顾问点评;

2.领衔人总结性点评;

3.专家点评(如果邀请到现场)

   

【附表三】2013年上半年工作室日程安排计划

时间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活动主持

参加人员

开放对象

2012.11

1.开题。

2.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二实小教育集团

王冬娟

工作室成员

特聘顾问

2012.12

1.教学研讨

2.读书漂流

龙虎塘中心小学

荆亚琴

工作室成员

龙虎塘数学教研组

其他有兴趣者

2013.1

1.教学研讨

2.专题总结

雕庄中心小学

张  丹

工作室成员

雕庄数学教研组

其他有兴趣者

2013.3

1.教学研讨

2.读书漂流

武进星辰学校

陈  燕

工作室成员

星辰数学教研组

其他有兴趣者

2013.4

1.教学研讨

2.读书漂流

湖塘桥中心小学

王素旦

工作室成员

湖小数学教研组

其他有兴趣者

2013.5

与姚灵娣工作室联合

薛家中心小学

李小英

工作室成员

薛家数学教研组

姚灵娣工作室成员

2013.6

1.教学研讨

2.专题总结

二实小教育集团

杨文君

工作室成员

二实小数学教研组

其他有兴趣者

2013.9

与郭新华工作室联合教研

武进区星韵学校

许  强

工作室成员

星韵数学教研组

郭新华工作室成员

2013.10

1.教学研讨

2.专题总结

局小教育集团

蒋敏杰

工作室成员

局小数学教研组

其他有兴趣者

2013.11

与徐青工作室联合

二实小教育集团

路叶娜

工作室成员

二实小数学教研组

徐青工作室成员

2013.12

1.教学研讨

2.专题总结

实小教育集团

刘妍慧

工作室成员

实小数学教研组

其他有兴趣者

注:以上安排将在与成员所在学校双向选择后作动态调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